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白鹿洞古诗游学日记

白鹿洞古诗游学日记

探访千年书院的心灵之旅

今日有幸造访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,这里不仅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,更是朱熹复兴儒学、讲授理学的圣地。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院落,仿佛能听见穿越时空的读书声,空气中弥漫着古籍的墨香与山林的清新。

白鹿洞古诗的意境追寻

站在书院门口的泮池畔,不禁想起朱熹那首著名的《白鹿洞古诗》:“读书不觉已春深,一寸光阴一寸金。不是道人来引笑,周情孔思正追寻。”这首诗完美诠释了治学之人的专注与时光的珍贵。我坐在当年学子们苦读的讲堂中,试图体会“周情孔思”的深意——那是对周孔之道的虔诚追寻,对知识真理的无限渴望。

院中的古树虬枝盘结,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的学术传承。抚摸著刻有“忠、孝、廉、节”四字的石碑,忽然明白朱熹将白鹿洞古诗作为学规的深意:它不仅教导学子珍惜光阴,更倡导“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”的治学精神。

理学思想的现代启示

在明伦堂内,导游详细讲解了朱熹制定的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,这份学规影响了后世七百多年的教育理念。其中最令人深思的是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的五教之目,这些伦理规范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站在书院后山的竹林小径上,我思考着白鹿洞古诗中“一寸光阴一寸金”的当代解读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传承古人专精致志的治学态度,避免碎片化的浅阅读,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
文化传承的个人感悟

参观结束时,我在纪念簿上写下感想:白鹿洞古诗不仅仅是一首诗,它是一种文化符号,代表着中国文人“穷理正心,修己治人”的理想追求。作为现代学子,我们应当汲取传统文化精华,将“格物致知”的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。

夕阳西下,离开书院时回望那座古朴的建筑群,心中充满敬畏。白鹿洞古诗所承载的不仅是朱熹的理学思想,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血脉。这次游学让我深刻体会到,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人格的塑造与文化的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