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鹳雀楼望远日记
壬寅年八月十五 晴空万里
今日恰逢中秋,独登城南鹳雀楼。木阶吱呀作响,似与王之涣千年前的足音重合。登至顶层凭栏远眺,忽觉「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」之景奔涌至眼前——落日熔金,缓缓沉入中条山脉的褶皱;黄河如镀金的绸带,在晋陕峡谷间奔腾东去,确然是要奔赴大海的架势。
视野的觉醒
自幼读此诗,只当是写景妙句。而今立于此地,方知「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」竟是种生命隐喻。初登二层时,只见城郭炊烟;至四层,已能望见河道蜿蜒;及至顶层,天地豁然开朗。忽然懂得诗人不是在劝人登高看风景,而是在说:若想突破认知边界,唯有不断提升心灵的高度。这些年困于琐碎日常,竟忘了目光原可投射至千里之外。
时空的对话
栏杆上刻着历代文人的题咏,指尖抚过斑驳刻痕,仿佛触到杜甫「尤工远势古莫比,咫尺应须论万里」的丈量。现代人总执着于放大细节,却忘了缩地千里的观照。凭栏凝望两小时,见暮色将黄河渐渐染成绛紫色,对岸灯火次第亮起如星子坠落。忽然了悟:所谓「更上一层楼」,不是物理空间的攀登,而是心境的垂直提升——当心灵站在高处,尘世纷扰皆成微尘。
永恒的启示
归时月已东升,银辉洒满下山石阶。想那鹳雀楼屡毁屡建,而诗篇却穿越千年依然鲜活。或许真正的「楼阁」从来都在人类精神世界里巍然屹立。今日登楼所见山河壮阔,终会随时间淡去,但那份欲穷千里的向往与更上层楼的勇气,已烙在生命轨迹中。且以诗仙句作结:「却顾所来径,苍苍横翠微」——前路虽远,目力所及处,皆是可抵达的远方。
登鹳雀楼描写登高望远的景色的诗句合集
《登鹳雀楼》 唐·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 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 描写登高望远的诗句: 1、昨日登高罢,今朝更举觞。菊花何太苦,遭此两重阳。——李 白《九月十日即事》 2、已是人间寂寞花,解怜寂寞傍贫家。老来不得登高看,更甚残 春惜岁华。——司空图《九月八日》 3、怀王独与佞人谋,闻道忠臣入...
《登鹳雀楼》教学计划
《登鹳雀楼》教学计划 《登鹳雀楼》教学计划 一、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:了解这首五言绝句的基本信息(作者、创作背景在唐代诗歌传统中的位置),能准确把握四句的意象与意蕴,能够用浅显语言解释关键词汇与句式特点,初步体验诗歌的节奏与口语化表达的可能性。过程与方法:通过朗读、释义、分组讨论、意象对照、情景再现、...
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中与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...
答案: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:本题考查对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哲理句的准确记忆与理解。题目通过对比《登鹳雀楼》的"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",明确要求填写同样体现登高望远哲理的句子。解题关键:1.定位哲理句:全诗后两句"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"通过"身在最高层"与"登高"形成呼应...
登鹳雀楼登高望远的诗句合集
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,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。 赏析: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,反映了 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。 其中,前两句写所见。“白日依山尽”写远景,写山,写的是登 楼望见 登鹳雀楼的古诗 登鹳雀楼的古诗 登鹳雀楼的古诗 《登鹳雀楼》是盛唐诗人王之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