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鹳雀楼与凉州词:王之涣诗境日记
晨起观河楼
今日黎明独登鹳雀楼,忽忆王之涣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之句。凭栏远眺,朝阳初升,霞光浸染云层如鎏金泼墨,黄河水汽氤氲升腾,确见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之真谛。古人身处木结构楼阁竟能捕捉天地运行的磅礴韵律,而今钢筋水泥的观景台反让人常失却这般宏观视角。倚栏记录时,惊觉手机屏映出云河交汇之景,恍若诗人跨越千年的目光正透过电子荧幕与我相望。
午后品羌笛
午后整理书房,发现蒙尘的陶笛。试吹不成调,却想起《凉州词》“羌笛何须怨杨柳”的典故。考证方知唐代羌笛原为三孔乐器,其声悲切非因技巧不足,实乃戍边将士用生命共振的腔调。忽闻窗外春雨淅沥,水珠沿空调外机滴落竟成节拍,遂以钢笔击盏应和。现代都市的“羌笛”早已化作地铁报站声、键盘敲击声,而人类对春风不度的遗憾,依然凝结在加班隔窗望见的远山轮廓里。
诗魂的当代映照
王之涣现存六首诗恰似六面棱镜,折射出时空的多种可能。《送别》中“近来攀折苦”的柳枝,今日或许成了行道树养护名录里的编号;《宴词》里“桃花溪色深”的景致,或许正隐藏在某个网红打卡地的滤镜之后。最奇妙的是《九日送别》中“蓟庭萧瑟故人稀”的怅惘,与当代年轻人北上广深漂泊的心境形成跨时空和弦。夜读时突发奇想:若诗人见到今日黄河生态治理后的清波,是否会将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改写为“黄河清入白云间”?
暮色中的顿悟
黄昏时暴雨骤至,阳台衣物狼藉却忽得灵感。王之涣的诗境从来不在辞藻堆砌,而在“玉门关”与“杨柳”的强烈意象对冲中展现生命张力。正如今日我们面对传统与现代的撕扯,键盘书写与毛笔提按的抉择,这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困境恰恰成就了艺术的永恒。雨停时见彩虹跨过小区楼宇,顿觉“春风不度玉门关”并非绝望之叹,而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——正如彩虹总在风雨后,人类永远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的通途。
今日日记将以王之涣未传世的第七首诗作结:霓虹贯厦立如林,代码羌笛夜夜吟。莫道春风难度阙,云梯自在我辈心。
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的古诗
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的古诗 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的古诗如下: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 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 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 以上是《登鹳雀楼》和《凉州词》的古诗原文,希望您能够满意。©2022 Baidu |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| 使用百度前必读 | 文库协议 | 网站地图 | 百度营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