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登鹳雀楼下的黄昏独思

登鹳雀楼下的黄昏独思

一场与盛唐的诗意重逢

站在修葺一新的鹳雀楼顶层,我忽然明白王之涣当年为何能吟出"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"的千古绝唱。夕阳正缓缓沉入中条山脉的轮廓,黄河像一匹金色的绸缎,在晋陕大峡谷间蜿蜒飘动。余晖将整个永济市染成暖金色,连我扶着的汉白玉栏杆都泛着温润的光泽。

时空交错的登临时刻

游客们的喧哗渐渐消散,我独自倚在面朝西方的观景台前。此刻的鹳雀楼仿佛变成时空隧道,公元7世纪的盛唐气象与21世纪的现代文明在此奇妙交融。远处风电场的叶片缓缓转动,山下高速公路的车流闪烁如星河,而黄河却依然保持着诗人笔下的奔流姿态。这种古今对照的震撼,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切身感受。

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——当我真正践行这句诗时,才发现其中蕴含的不仅是登高望远的物理规律,更是一种永不止步的人生哲学。每登一层,视野就开阔一分,原先被遮挡的景色渐次展开,就像生命中的困惑总会随着认知提升而豁然开朗。

黄河水中的永恒乡愁

凝视着蜿蜒的黄河,忽然想起这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。千百年来,河水带走了无数朝代兴衰,却带不走沉淀在文化基因里的集体记忆。一位当地老者告诉我,即便在现代,每逢汛期依然能听到黄河咆哮如雷,那声音与唐诗中描述的完全一致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让我莫名湿了眼眶。

下楼时特意走了木质楼梯,脚步声在挑空的大厅回响,仿佛与历代登楼者的足音重叠。展馆里展示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,但最动人的还是那些无名游客的留言簿:“带着唐诗来寻根”、“替祖父完成心愿”、“终于见到诗里的黄河”……这些朴素文字背后,是中华文化基因的生生不息。

暮色中的文化沉思

当最后一道霞光消失在天际,楼阁的灯光次第亮起。现代照明技术让古建筑在夜色中焕发新生,这何尝不是传统文化在当代重获生命力的隐喻?回望灯火通明的鹳雀楼,忽然理解什么是“文化自信”——它不是固守古物,而是让千年文明与当代生活对话,让王之涣的诗歌继续在新时代人心中共鸣。

归途中,手机收到朋友询问旅行感受的信息。我只回了十一个字:“更上一层楼后,才知天地宽广。”这是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密码,只要汉字还在使用,只要黄河还在流淌,登鹳雀楼的感动就会一代代传承下去。今夜,我会把这份跨越千年的感动写进日记,用墨迹凝固这场与盛唐的诗意约会。

原创古诗默写题目及答案

1. “床前明月光”的下一句是()A.疑是地上霜B.举头望明月C.低头思故乡 2.下列哪位诗人不属于唐代“边塞派”()A.王昌龄B.王维C.岑参 3. “欲穷千里目”的下一句是()A.黄河入海流B.遥知兄弟登高处C.更上一层楼 4.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中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()A.比喻B.拟人C.夸张 5. “少壮...

新中考古诗题目及答案

4.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中的“白日依山尽”描绘了什么景象?A.黄昏时的山景 B.早晨的山景 C.白天山景的结束 D.夜晚的山景 答案:A 5.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表达了什么愿望?A.对月亮的喜爱 B.对友人的思念 C.对国家的祝福 D.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:B 6.李清照《...

统编版广汉市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《诗歌之美》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百度...

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7.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8.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9.千里莺啼绿映红,水村山郭酒旗风10.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三、默写题1.次北固山下2.使至塞上3.钱塘湖春行4.望洞庭5.登鹳雀楼6.泊船瓜洲7.鹿柴8.竹里馆9.江南春10.凉州词四、简答题1.《次北固山下》...

古诗简单题目及答案

A.《春夜喜雨》B.《望岳》C.《登鹳雀楼》D.《江畔独步寻花》答案:ABD 4.下列诗句与友情有关的是()A.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 B.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 C.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 D.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 答案:ABD 5.下列含有数字的诗句有()A.一片冰心在玉壶B.飞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