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登鹤楼古诗游记:黄鹤楼下的春日独白

登鹤楼古诗游记:黄鹤楼下的春日独白

一、朝雾中的追寻

清晨六时,我站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南端,仰望着那座矗立在蛇山之巅的朱红楼阁。雾气如轻纱般缠绕着飞檐斗拱,恍若唐代诗人崔颢笔下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”的仙境。手中的诗集被江风吹得哗哗作响,仿佛千年时光就在书页间流动。

“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”——这诗句在我登临第一层回廊时突然涌入脑海。凭栏远眺,现代都市与古典意境在此奇妙交融。远处汉阳区的摩天楼群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而近处的仿古建筑群却完美复现了诗中的草木葱茏。

二、诗壁前的沉思

三楼东侧的诗碑廊让我驻足良久。大理石上镌刻着历代文人咏诵黄鹤楼的诗词,崔颢的《登鹤楼古诗》居于正中位置。指尖抚过“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”的刻痕时,忽然理解为何李白至此会掷笔叹服。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,竟让不同时代的游人在同一空间产生情感共鸣。

一位银发老者正在给孙女讲解:“你看,诗人说‘日暮乡关何处是’,不是真的找不到家,而是表达......”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,而我忽然意识到,这首诞生于公元723年的诗作,至今仍在完成着它的使命——连接古今,唤醒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。

三、鹤影下的顿悟

正午时分,我在西侧观景台偶遇一场现代艺术表演。舞者身着素白长衣,模拟鹤舞翩跹,背景电子屏上实时投射着江面往来船只。古今元素在此激烈碰撞却又和谐共生,恰如黄鹤楼本身——始建于三国时期,历代屡毁屡建,每次重生都带着新时代的印记。

我忽然明白:崔颢感叹“烟波江上使人愁”,愁的不仅是个人际遇,更是对时光流逝的哲学叩问。而今日站在这里的我们,何尝不是历史长河中的新的见证者?智能手机的镜头记录着同样的江景,社交媒体即时传播着登楼感悟,但人类面对浩瀚宇宙时的那份敬畏与思索,从未改变。

四、暮色里的告别

夕阳将长江染成金红色时,我登上顶层主楼。凭栏远望,武汉三镇尽收眼底,一架飞机正掠过鹦鹉洲上空。此刻忽然懂得诗中“白云千载空悠悠”的辽阔意境——时空在此刻折叠,古人看到的江流与我目睹的航迹云,在某个维度上重合交融。

在下山途中,我用手机记录下今日所思:“黄鹤楼从来不只是砖木建构,而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坐标点。崔颢用诗句筑起的高楼,历经千年仍有人不断登临,因为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‘乡关’。”暮色中回望,灯光渐起的楼阁宛如一只即将振翅的巨鹤,承载着千年诗韵,继续在时光中翱翔。

鹤楼黄鹤楼古诗

鹤楼黄鹤楼古诗 一、原文:《黄鹤楼》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二、衍生注释:1. 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”: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,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。“昔人”指传说中骑...

[2018中考·某某天门]古诗赏析黄 鹤楼X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 ...

在写景上,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,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,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,峥嵘缥缈之形势;颔联在感叹“黄鹤一去不复返”的抒情中,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,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、白云缭绕的壮观;颈联游目骋怀,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;尾联徘徊低吟,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。诗篇所展现的整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