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飞来峰》寻踪日记
七月十一日 晴 微岚
晨曦初露时,我站在飞来峰脚下仰望。岩壁如削,松柏倒悬,确如王安石诗中"飞来山上千寻塔"所描绘的奇绝景象。青石板阶蜿蜒入云,石缝间缀着淡紫色野菊,每登一级,便能听见自己愈加急促的心跳声。
寻迹
半山腰的凉亭里,几位老者正在下棋。我问及"闻说鸡鸣见日升"的观景台,白发老翁执棋笑道:"如今山顶建了气象站,要看日出须得再往东行半里。"他指着云雾缭绕处,"那处有古钟亭,才是真正能见天地开阔的地方。"
登山杖叩击石阶的声响,惊起林间宿鸟。忽然明白诗人为何要强调"不畏浮云遮望眼"——此刻山风卷着薄雾涌来,确如浮云蔽目,唯有继续向上,才能突破这迷障。
得见
正午时分终于抵达古钟亭。青铜大钟悬于亭心,钟身刻着历代文人题咏。倚栏远眺,县城屋舍俨然如棋盘,公路如银带绕城而过。虽非日出时分,但阳光破云而出的刹那,依然令人心神震荡。
忽然听见山下村落传来隐约鸡鸣,恍惚间竟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诗中意象。或许千百年前,王安石正是在这样的午后,听到鸡鸣声穿越时空,与朝阳共同铸成诗魂。
归思
下山时采撷一枚云杉果置于口袋。想起诗中"自缘身在最高层"之句,忽然了悟:所谓登高,并非真要抵达物理意义上的顶峰,而是在攀登过程中,不断打破自身认知的边界。就像此刻回望来路,那些曾令人却步的陡坡,已成裙裾下温柔的褶皱。
暮色四合时整理行囊,笔记本里夹着的手绘地图被汗水洇染,墨迹晕开成山峦的形状。或许某天重读《登飞来峰》,会想起这个夏日,我曾与一句诗共同站在时光的交汇处,听见穿越千年的鸡鸣与日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