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登临古诗,心随云飞

登临古诗,心随云飞

一、登高望远

晨光熹微,我独步至城郊的山麓。石阶蜿蜒,苔痕斑驳,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回音壁上。山不高,却足以让人的视线越过鳞次栉比的楼宇,投向那苍茫的天际。此刻,脑海中蓦然浮现杜甫的《登高》: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”千年前的诗人,是否也曾立于这般高处,将满腔忧思抛洒于秋风?

凉风拂面,带着草木的清新气息。极目远眺,群山如黛,江水如练,几只飞鸟掠过云端,划出自由的弧线。这景象,与古人笔下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何其相似!登临之意,不在征服山峦,而在与天地精神相往来。闭目凝神,耳畔似有王维在吟唱: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”那种超然物外的闲适,此刻竟能心领神会。

二、诗韵流转

下山时,阳光已洒满林间小径。斑驳的光影在地上跳跃,如同跳动的音符。我忽然想起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中的奇幻景象:“脚著谢公屐,身登青云梯。半壁见海日,空中闻天鸡。”诗仙的豪迈与不羁,赋予登临以浪漫的色彩。他的脚步踏出的不仅是山路,更是一条通往想象极境的云梯。

相较于李白的飘逸,陈子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则显得苍凉悲壮: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站在高处,时空的浩瀚与个体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,这种孤独感穿越千年,依然叩击着现代人的心灵。或许,登临的本质,就是一场与自我、与历史的对话。

三、心随云飘

午后,坐在山腰的亭中小憩。流云变幻,时而如奔马,时而若绵羊,悠然自得。王之涣的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悄然涌上心头。这不仅是写景,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隐喻——唯有不断攀登,方能拓展视野与胸襟。

夕阳西下,染红了天边的云霞。下山途中,我回味着这一日的所见所感。登临古诗,如同一把钥匙,开启了与古人共鸣的情感闸门。那些诗句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,而是有温度、有气息的生命体验。它们让我明白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人类对自然的热爱、对生命的思考、对永恒的追寻,始终如一。

归家后,泡一杯清茶,任茶香袅袅。心,仿佛仍随着那山间的云,在古诗的苍穹中自由飘荡,无拘无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