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画眉鸟的古诗伴我晨思

《画眉鸟的古诗伴我晨思》

清晨偶得

窗外的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夜雾,我便被一阵清脆的鸣叫声唤醒。那声音时而急促如珠落玉盘,时而婉转似流水潺潺,让我不禁想起欧阳修那首《画眉鸟》的古诗:“百啭千声随意移,山花红紫树高低。始知锁向金笼听,不及林间自在啼。”

诗境与现实的交融

推开木窗,只见一只棕褐色的画眉正立于香樟枝头,胸脯的羽毛随着鸣唱微微颤动。它忽而跃上高枝,忽而钻入花丛,恰似诗中“山花红紫树高低”的灵动景象。这让我恍惚间穿越千年——当年醉翁在滁州山林间,是否也曾倚树聆听这般天籁?而此刻都市阳台上的我,竟能与古人共享同一份自然馈赠。

记得初中初读此诗时,只当是寻常写景之作。如今历经世事后重品,方懂“始知锁向金笼听”的深意。去年在鸟市见过被囚于竹笼的画眉,虽食精粮饮清泉,鸣声却总带着几分涩滞。哪有眼前这自由生灵的畅快淋漓?这或许正是欧阳修欲传达的天地至理:生命本该在广阔天地间舒展灵魂。

林中寻迹

午后循声步入小区后山,试图找寻更多画眉踪迹。春雨初歇的竹林里,露珠从竹叶尖坠落,在青石上绽开晶莹的花。忽见两只画眉在溪边嬉戏,金黄色的眼圈如同描摹的工笔画,它们时而低头啄饮清泉,时而相互梳理羽毛,仿佛古诗中的精灵跃出纸页。

自然启示录

坐在苔痕斑驳的石凳上,忽然明白诗人为何借画眉抒怀。这种体长约20厘米的小生灵,其实承载着东方美学中深刻的自由哲学。它们的鸣唱不需要乐谱规范,羽翼不应该被笼栏界定,正如生命不该被世俗框架束缚。现代人总在追求更大的房子、更豪华的车驾,殊不知这些有时反而成了精致的金笼。画鸟用整个春天歌唱,并非为了取悦谁,只是本性使然——这种纯粹,或许才是我们遗失已久的生命原态。

归途时又闻鸟鸣,这次却听出不同韵味。那忽高忽低的声调里,有破土新芽的生机,有山岚流动的飘逸,更有不为谁而唱的洒脱。忽然想起某位禅师说过:“笼中鸟望林而悲,林中鸟见笼而不自知”。我们何尝不是如此?总是羡慕他人拥有的,却忽略了自己正享有的广阔天地。

暮色省思

晚霞将天际染成橘红色时,我在日记本上抄下整首《画眉鸟》。墨迹在宣纸上晕开,仿佛也沾染了山林气息。今日最大的收获,不是用相机捕捉到画眉的身姿,而是终于读懂诗句背后跨越千年的共鸣——原来醉翁早已参透:真正的美好,从来都在自由绽放的瞬间。

或许明天醒来,画眉未必还会恰巧停在我的窗前。但它留下的启示已在心间生根: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被圈养的安全感,而在于敢于飞往属于自己的山高水长。当不再执着于黄金鸟笼的精致,才能听见灵魂深处最自在的啼鸣。

合上日记时,暮色已浓。远处又传来几声鸟鸣,不知是画眉的晚课,还是夜莺的序曲。但我知道,明日的晨曦里,定然还会有新的歌声在枝头等待,如同千百年前那样,永远轻盈,永远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