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中寻古诗:一场笔墨与诗意的邂逅
晨起观画,诗心萌动
清晨推开窗,阳光斜斜地落在书案那幅未完成的山水画上。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来,仿佛能听见溪水流过青石的声响。突然想起王维《山居秋暝》中"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"的句子,手中的毛笔不自觉地蘸了浓墨,在画角题下这两行诗。
画里题诗
淡墨勾出远山轮廓时/我想起李白独坐敬亭山/石青点染竹林深处/又见苏轼"疏影横斜水清浅"/当赭石色染就茅屋檐角/杜甫"卷我屋上三重茅"的叹息/便从千年之前飘然而至
笔墨交融的午后
午后整理画箱,偶然翻到去年临摹的《千里江山图》习作。青绿山水间藏着多少唐诗的意境?试着在留白处抄录杜甫《望岳》:"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"忽然明白古人为何常说"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"。用朱砂点染山间亭台时,恍惚看见白居易正与友人"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"。
绘画日记
- 辰时:临摹八大山人荷花,题李商隐"留得枯荷听雨声"
- 巳时:写生庭院竹石,配苏轼"不可居无竹"
- 未时:研读《林泉高致》,揣摩"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"
暮色里的感悟
傍晚收拾画具时,发现颜料盘里残留的群青与赭石相互渗透,竟形成意想不到的黄昏色调。这让我想起李贺《雁门太守行》里"黑云压城城欲摧"的壮阔,又似王勃"落霞与孤鹜齐飞"的绚烂。或许中国画的奥秘,就在于能让观者从一抹淡墨中看见"孤舟蓑笠翁"的寂寥,从几笔皴法里体会"千山鸟飞绝"的苍茫。
今日最大的收获,是真正理解了郭熙在《早春图》中题写"春山淡冶而如笑"的深意。当画笔触及宣纸的刹那,那些沉睡的古诗句便纷纷苏醒,化作山间云雾、溪畔垂柳。明天要尝试把柳宗元《江雪》的意境画成扇面,让"孤舟蓑笠翁"在绢本上重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