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
十月二十六日 星期四 晴
耳机里再次循环到那句熟悉的歌词: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。”高晓松的词,许巍的声线,像一把温柔的钥匙,在今天这个有些沉闷的午后,猝不及防地打开了我的心扉。这句话,平日里听来或许只是文艺的调味剂,但在此刻,望着窗外被高楼切割成方块的天空,和桌上堆积如山的报表,它却像一声惊雷,重重地砸在我的意识里。
“眼前的苟且”是什么呢?是清晨被闹钟撕裂的睡眠,是地铁里拥挤到无法转身的窒息,是午餐时匆忙吞咽的便当,是电脑屏幕上闪烁不休的待办事项,是领导一句不经意的质疑带来的整日惴惴不安。这些琐碎、重复、甚至有些狼狈的日常,构成了我生活的绝大部分底色。它们真实、沉重,像一层厚厚的灰尘,悄无声息地覆盖了原本鲜亮的心。
我曾以为,这就是生活的全部。我们被一股无形的洪流推着向前,忙着生存,忙着符合各种期待,忙着在狭小的格子间里计算着得失。诗?那是学生时代压在箱底的笔记本了。远方?那是朋友圈里别人晒出的风景照。我们习惯了低头赶路,甚至忘记了抬头看星。
窗台上的绿萝
目光从电脑屏幕移开,落在窗台那盆不起眼的绿萝上。因为疏于照料,它的叶片有些蔫黄,垂头丧气的。我忽然心生愧疚,起身接了杯清水,小心翼翼地浇灌下去。水珠顺着叶脉滑落,在午后的阳光下闪烁了一下。就在这极其平凡的一刻,我心中那片关于“诗和远方”的迷雾,似乎被拨开了一丝缝隙。
诗,未必是字斟句酌的华丽篇章;远方,也未必是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。诗,或许就藏在我给绿萝浇水的这份专注与温柔里,藏在午后阳光穿过百叶窗投下的斑驳光影里,藏在下班路上听到街头艺人一首深情的老歌里。这些瞬间的宁静与美好,就是散落在“苟且”缝隙里的诗意。它们提醒我,生活并非只有功利性的奔跑,还有感受微风、欣赏落叶的权利和能力。
心中的“田野”
而“远方的田野”,它更是一种心境的象征。它是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,对理想生活的向往。它是我书架上那本读了半本的游记,是收藏夹里那个想独自前往的小镇攻略,是内心深处那个尚未熄灭的、关于写作、关于绘画、关于一切无用之美的梦想。这片“田野”并不在物理距离的远方,它就在我的心里。只要心是自由的、丰盈的,即便身处斗室,也能神游万里。眼前的“苟且”是现实的基础,它提供温饱,磨练心志;而心中的“诗和远方”则是精神的灯塔,它指引方向,滋养灵魂。二者并非对立,而是可以共存的。
今天的我,或许还不能立刻抛下一切去浪迹天涯,但我可以决定,在完成“苟且”之后,留一个小时给自己,读几页闲书,听几首好歌,或者只是静静地发呆,守护内心那片小小的“田野”。我可以把日常的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,从中找到一点一滴的成就感,让“苟且”本身也焕发出些许光亮。
合上日记本,窗外已是华灯初上。城市的灯火如同地上的星辰,别有一番韵味。那句歌词依然在耳边回响,但此刻听来,已不再是无奈的叹息,而是一种温和的提醒与坚定的力量。是的,生活必然有苟且,但我们永远不能失去对诗和远方的信仰与追寻。正是这份追寻,让平凡的日常,有了超越平凡的意义。
苟且的不止当下还有诗和远方作文
篇1 苟且的不止当下还有诗和远方作文 在尘世的喧嚣中,日子如细碎的沙子,被风吹散又聚拢。人们奔波于生计,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里,藏着无数未竟的梦想。那些琐碎的劳作,冬夜的寒气,或夏日的灼热,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,将心困于方寸之间。这便是苟且——日常的艰辛,现实的绳索,牢牢系住匆匆步履。然而,生活并非只此一隅;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