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琵琶行听后感

《琵琶行》听后感

一曲千年共鸣的弦音

昨夜闲来无事,重读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,窗外细雨淅沥,恰似诗中“浔阳江头夜送客,枫叶荻花秋瑟瑟”的意境。读至“忽闻水上琵琶声,主人忘归客不发”时,我不禁掩卷沉思:这究竟是怎样一种音乐力量,能让千年前的文人墨客与今天的我们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?

弦上的情感宇宙

诗中最为惊艳的莫过于对琵琶演奏的描绘:“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”这不仅是文字的狂欢,更是音乐的通感再现。白居易用暴雨私语、珠落玉盘等意象,将无形的乐声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盛宴。最打动我的是“弦弦掩抑声声思,似诉平生不得志”,原来琵琶女指尖流淌的不仅是音符,更是她半生飘零的悲欢离合。

音乐中的生命对话

当读到“我闻琵琶已叹息,又闻此语重唧唧”时,忽然明白这不仅是欣赏表演,更是两个灵魂的相互照见。琵琶女用音乐倾诉际遇,白居易从琴音中听出了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的共情。这种通过音乐达成的理解,超越了身份地位,直抵人心最柔软处。这让我想起每次听《二泉映月》时,虽然不了解阿炳的具体故事,却能感受到那份深切的悲凉与孤傲。

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

“座中泣下谁最多?江州司马青衫湿。”读到这里,我的眼眶也不禁湿润。一千多年过去了,为什么我们仍能被这段音乐故事深深打动?或许因为艺术最本质的力量就是呈现生命的真实。琵琶女的琴声之所以动人,不是因为技巧多么高超,而是因为里面有自己的生命。就像现在人们喜欢那些充满真情实感的歌曲,技术会过时,但注入真情的艺术永远能引起共鸣。

现代生活中的古典回响

合上诗集,我戴上耳机听了一曲琵琶演奏的《十面埋伏》。在激昂的轮指与扫弦中,我仿佛听到了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;在婉转的揉弦里,又感受到虞姬别霸王的缱绻哀愁。突然理解为什么说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”,这些古老乐器承载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表达,确实是任何电子合成音效都无法替代的。

正如白居易在诗中所说:“今夜闻君琵琶语,如听仙乐耳暂明。”感谢《琵琶行》这样伟大的作品,让我们在千载之下,依然能够通过文字的桥梁,聆听那穿越时空的绝响,并在音乐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与慰藉。这或许就是古典诗词与民族音乐永恒的魅力所在。

琵琶记观后感合集

篇1 目录 琵琶行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长篇乐府诗 ,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春江边闲游时听到一位少女弹奏琵琶 ,被其美妙旋律所吸引 ,得知弹奏者是一位 沦落为商人妇的旧时宫女,深感其身世凄凉,故创作此诗以寄情。 篇 1 正文 琵琶行是一首充满感性的诗 ,它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琵琶演奏的魅力,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。诗中 ,作者通过描写琵琶的弹奏 ,让我们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