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雨秦淮忆旧游
——重读夫子庙古诗有感
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阴雨
撑着油纸伞走在夫子庙的青石板上,秋雨将朱漆牌坊洗得发亮。蓦然看见文德桥畔石碑上镌刻的《乌衣巷》,"朱雀桥边野草花"七个字突然从记忆深处浮上来,像秦淮河的水纹般在心头荡漾开来。
诗碑前的驻足
雨水顺着"旧时王谢堂前燕"的刻痕流淌,恍惚看见刘禹锡当年在此沉吟的背影。导游说这块诗碑是光绪年间重立的,但诗句里六朝金粉的气息依然鲜活。不远处"天下文枢"的牌坊下,几个穿汉服的姑娘正在背诵《泊秦淮》,"烟笼寒水月笼沙"的调子混着桂花香,竟与杜牧隔空对答。
泮池边的遐思
在学宫泮池边小憩时,发现石栏上刻着《登金陵凤凰台》的片段。李白"吴宫花草埋幽径"的慨叹,与眼前嬉戏的锦鲤形成奇妙对照。突然明白古人为何偏爱在此题诗——飞檐翘角倒映在水中的样子,本就是最生动的平仄。
忽忆《板桥杂记》载:
"秦淮灯船之盛,天下所无。"
而今画舫虽在,
却再难见"商女不知亡国恨"的哀艳了。
夜读的顿悟
晚间在客栈重读《儒林外史》,范进中举后拜谒夫子庙的描写令人莞尔。忽然惊觉:这些古诗就像秦淮河的灯影,一代代人从桥上走过,它们始终在水底静静亮着。王献之的桃叶渡、李香君的媚香楼、朱自清的桨声灯影,原来都藏在同一首永恒的诗里。
合上日记本时,窗外正传来游船评弹声。吴侬软语唱着《桃花扇》选段,而手机里刚拍的诗碑照片还泛着水光。或许明天该去乌衣巷口,找找是否真有燕子飞过百姓家的屋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