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起·檐角铃语
推开雕花木窗时,晨雾正裹着《忆江南》的平仄漫过青瓦。"日出江花红胜火"的霞光尚未抵达,唯有邻家檐角铜铃轻叩着白居易的词句。昨夜读《浣溪沙》至三更,此刻恍惚见晏几道笔下"落花人独立"的倒影浮在茶汤里。
砚台边的时空交错
磨墨时突然惊觉,这方歙砚的蝉形纹路竟与杜牧"千里莺啼绿映红"的笔意暗合。镇纸压住的宣纸上,昨夜临摹的吴文英《唐多令》"何处合成愁?离人心上秋"墨痕未干,窗外卖白玉兰的阿婆却已唱着菱歌拐过石桥——这声调分明是韦庄《菩萨蛮》里"垆边人似月"的转音。
午后·茶肆偶得
老茶馆的紫砂壶嘴吐出陆羽《茶经》的氤氲,八仙桌对角坐着位抄《江南春》的老者。"南朝四百八十寺"的墨迹在宣纸上洇开,他袖口沾的却是王安国"画船听雨眠"的雨意。掌柜忽然掀开蒸笼,杜荀鹤"时挑野菜和根煮"的清香混着荠菜团子的热气扑面而来。
暮色里的诗意栖居
归途遇雨躲进碑廊,指尖抚过《枫桥夜泊》的刻痕时,惊觉张继的钟声已震落千年。油纸伞上渐密的雨点,恰似温庭筠"梧桐树,三更雨"的韵脚。晚饭后翻检旧书箱,抖落出柳永《望海潮》的残页,当年在西湖边夹进的桂花,竟还带着姜夔"念桥边红药"的叹息。
临睡前将今日所见录入诗囊:窗棂格心是李煜"一江春水向东流"的平仄,煤炉火星是苏轼"诗酒趁年华"的余韵。这江南古诗词浸润的日常,原是穿越时空的唱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