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烟花三月下扬州》——一首古诗的寻踪之旅
一、朝发白帝城
清晨六点,火车缓缓驶离站台。我翻开李白的诗集,目光停留在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上: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”这句诗像一把钥匙,突然打开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全部想象。列车穿过晨雾,窗外逐渐明亮的天空与诗中“烟花三月”的意境奇妙地重合。我决定用这次旅行,追寻古诗中的扬州印记。
二、二十四桥明月夜
抵达扬州时正值午后,我直奔瘦西湖。杜牧的“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”仿佛在耳边回响。站在熙春台前,我看到汉白玉的二十四桥静卧碧波之上,桥洞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一轮满月。导游讲解说,这座桥在清代重建,但位置正是唐代原址。夕阳西下时,我特意等到华灯初上,看月光与灯光交织在波光粼粼的湖面,恍惚间仿佛听到千年前的箫声。
个园竹韵
第二天清晨,我走进个园的竹林。郑板桥的“扬州市里春如海,野竹深处鹧鸪啼”顿时有了具象的画面。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斑驳的光影,假山旁的溪水潺潺流动。我坐在听雨轩中,闭上眼睛聆听风过竹林的沙沙声,终于明白为什么历代文人墨客都爱在此吟诗作对。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像是一首立体的诗。
三、古运河畔的遐思
沿着古运河行走,我想起张祜的“人生只合扬州死,禅智山光好墓田”。河水依旧流淌,两岸的垂柳与古诗中描写的别无二致。游船划过水面,激起的水纹散开又聚拢,如同千年时光的涟漪。我在东关街的老茶馆歇脚,点一壶魁龙珠,看窗外行人如织。老板说,李白、杜牧、苏轼都曾在这条街上饮酒赋诗,桌上的木纹间或许还留着他们的诗韵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天宁寺遇到的一位老书法家。他正在用毛笔誊写《春江花月夜》,听说我在追寻古诗中的扬州,特意送我一句“天下三分明月夜,二分无赖是扬州”。他说扬州的美不在宏大的景观,而在每一缕月光、每一片落叶的诗意里。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——古诗中的扬州从来不是地理概念,而是一种审美境界。
四、归途的感悟
离开扬州的那天,我在火车站重新翻开诗集。突然发现那些原本平面的诗句,现在都变成了立体的记忆:二十四桥的月光、个园的竹影、古运河的波光。古诗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,而是与这座城市的气息、声音、光影融合成了鲜活的体验。我终于明白,为什么历代文人都要“下扬州”——因为这里是中国人的精神故乡,是诗意的栖居之地。这一场追寻古诗的旅行,让我在千年时空中找到了文化的根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