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潼关古诗怀想日记

《潼关》古诗怀想日记

一、临关之思

今日得闲,重读唐代诗人崔颢的《潼关》古诗:“客行逢雨霁,歇马上津楼。山势雄三辅,关门扼九州。川从陕路去,河绕华阴流。向晚登临处,风烟万里愁。”诗句如钥,倏然开启我心扉中深锁的历史重门。独立窗前,暮色四合,恍然间仿佛穿越千年,置身于那座巍巍关隘之下。

潼关,这座伫立于秦晋豫交界处的千古雄关,从来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坐标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版图上的一座巍峨碑石。崔颢笔下的“山势雄三辅,关门扼九州”,何其磅礴!它见证了多少王朝更迭、金戈铁马,又倾听过多少商旅驼铃、离人悲歌。每一块城砖,都仿佛浸透了历史的墨汁,书写着壮阔与悲凉并存的史诗。

二、历史烟云中的回响

闭上眼,似乎能听见猎猎旌旗在风中嘶吼。安史之乱,哥舒翰二十万大军在此覆灭,盛唐气象由此转衰;黄巢起义军、李自成农民军,都曾在这关墙下留下鏖战的足迹。杜甫的“哀哉桃林战,百万化为鱼”,吟咏的正是这片土地的悲壮。潼关是屏障,是咽喉,是兵家必争之地,它的存在,仿佛就是为了定义什么叫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。

然而,潼关的意义远超军事。它是文明的十字路口,是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节点。无数使者、僧侣、诗人从这里走过,留下交流的足迹与传世的诗篇。张养浩的“峰峦如聚,波涛如怒,山河表里潼关路”,道尽了其地理形胜与历史沧桑。这座关城,凝聚了太多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,既是守护的坚盾,也是开放的象征。

三、心灵深处的叩问

崔颢诗末的“向晚登临处,风烟万里愁”,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愁绪。这“愁”,非一己之私愁,而是面对浩渺历史、苍茫天地时,人类共通的渺小感与敬畏心。站在潼关遗址,人总会不自觉地思索:在时间的长河里,个人的得失荣辱究竟算得什么?那些曾在此地挥斥方遒的英雄豪杰,如今安在?唯有黄河依旧奔流,中条山依旧默然。

这种怀古之思,并非消极避世,反而能让人获得一种内心的澄明与豁达。明白了自身的渺小,便更懂得珍惜当下;理解了历史的厚重,便更清楚肩头的责任。潼关的遗迹或许会在风雨中残损,但它所承载的精神——坚韧、勇毅、开放、智慧,却应长存于我们心间,成为走向未来的底气。

四、结语:永恒的潼关

合上书卷,窗外华灯初上。潼关距此数百里,然精神却近在咫尺。一次诗文的品读,一场心灵的怀想,让我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。这座关隘,早已超越砖石土木,升华为一个巍峨的文化符号,永恒屹立于神州大地,更屹立于每个华夏子孙的灵魂深处。谨以此文,致敬潼关,致敬那永不磨灭的历史与诗情。

广东深圳中考语文作文合集

(谭嗣同《潼关》) ⑦古今文人常寄情于景于物。人生如舟行江河之上茫茫前路宦海沉浮。世道艰难政治抱负屡遭滑铁卢 不尽如人意,但从未轻言放弃古今世人皆会借诗人李白的诗句“ ______ , ______ 。”(《行路难 (其一)》)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施展抱负;人生如一叶扁舟羁旅漂泊,怀乡 情思有增无减诗人王湾借诗句“ ___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