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溧水春行日记

溧水春行日记

壬寅年二月十五 微雨初霁

晨起推窗,忽忆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“离离原上草”之句,虽非专咏溧水,然此间春草丰茂之景何其相似!遂决意循着古诗的韵脚,作一日溧水春行者。

一、曲巷苔痕

青石板路被夜雨浸得黝黑,深巷墙根处苔痕斑驳如古砚残墨。明代史谨《溧水浮桥》诗云:“百尺浮桥石作梁,垂杨影里见渔航”,而今浮桥虽改建,垂杨却愈发苍劲。老妪在桥头卖新采的荠菜,竹篮里堆着湿漉漉的春意,让人想起古人“采采芣苢”的吟唱。乌篷船摇橹声惊起白鹭,恰似撕开半幅水墨画,露出留白处的飞动笔触。

二、田畴新碧

转出城郭,万亩良田恰在灌浆。油菜花金浪翻涌处,可见宋代周邦彦曾任溧水县令时描绘的“风老莺雏,雨肥梅子”之景。农人披蓑插秧,弯腰时倒影如篆,竟将蓝天耘成一行行碧绿的诗。远处石臼湖烟波渺渺,偶有渔歌隔着水汽传来,恍惚间竟辨不清是今人哼唱还是唐宋余韵。

三、古寺钟迟

无想山麓的禅寺藏在竹海深处,山门石阶被千年脚步磨出玉色。唐时刘长卿任溧水尉时常游此山,留下“苍苔依砌上,始见山僧归”之句。此刻雨丝复至,敲打飞檐铁马叮咚,与藏经阁檐角悬着的铜铃遥相应和。僧侣缓扫落花,朱砂茶梅混着白玉兰瓣,在青砖地上铺成不对称的偈语。

四、夜火酿香

暮色垂落时误入酒坊,石瓮里正发酵着今春新醅。老板以竹勺舀酒相邀,琥珀色的液体在粗瓷碗中漾出光圈,分明是李清照“三杯两盏淡酒”的具象呈现。谈及溧水自古为江南酒乡,明代就有“百斛秋泉酿曲尘”的记载,窗外忽然飘起酿酒的蒸汽,白茫茫裹住街灯,恍若时光蒸馏出的雾气。

归时手提一盏荷花灯,看灯火在秦淮源头的波光里碎成星子。忽然懂得古诗为何总爱记录溧水——并非风景殊异,而是此地总能把最平凡的春耕秋酿、渔樵炊烟,都酿成可供千年品咂的意象。纸伞沿角滴落的雨水,正悄悄续写着未入韵书的诗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