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渔歌子中的诗意黄昏:一篇垂钓日记

《渔歌子》中的诗意黄昏:一篇垂钓日记

一、西塞山前白鹭飞

傍晚五时许,我提着竹篾渔具箱来到城郊的青龙湖畔。这里虽无张志和笔下“西塞山”的峻峭,却有相似的神韵——蜿蜒的湖岸线上,七八只白鹭正掠过泛金的湖面,翅膀拍打出的涟漪与我的鱼线落水处竟巧合地连成一线。忽然想起《渔歌子》首句“西塞山前白鹭飞”,古人观鸟垂钓的闲适,此刻竟穿越千年与我重逢。

二、桃花流水鳜鱼肥

岸边的野生桃树已结满青果,倒映在湖水中随波晃动。我特意选用腥味较重的红虫饵料,正是为了钓取诗中提及的“鳜鱼”。浮漂第三次下沉时,竿尖骤然弯成满月,经过十分钟博弈,一条三斤左右的斑鳜终于入网。它银灰色的鳞片在夕阳下闪烁,鱼尾拍打竹篓的声响,与远处农家飘来的炊烟糅合成特殊的韵律。

垂钓小记:

  • 17:30 发现鱼群在东南角芦苇丛聚集
  • 18:15 改用浮钓法后连续三次脱钩
  • 19:02 成功捕获当日最大渔获

三、青箬笠,绿蓑衣

暮色渐浓时,湖面忽然飘起细雨。我从背包取出备用的透明雨披,虽非“青箬笠绿蓑衣”的古典装束,但雨滴在塑料帽檐弹跳的声音,与唐代诗人听到的想必并无二致。对岸有位老者披着棕榈蓑衣垂钓,朦胧雨雾中,他的剪影仿佛从《渔歌子》的笺注里走出。

四、斜风细雨不须归

本计划七点返程,却被这突如其来的雨留住。雨丝将湖面织成细密的银网,浮漂在渐暗的光线中化作模糊的灰点。手机显示暴雨预警,我却像被施了定身法般不愿离去。终于明白古人“不须归”的执念——当自然与诗意完美交融时,连时间都会变得柔软。

归途上,保温杯里的姜茶腾起白雾。今日总获鲫鱼五尾、鳜鱼两尾,但更珍贵的是那份“斜风细雨不须归”的旷达心境。或许明日该带着《渔歌子》全卷再来,在诗行与波纹的交叠处,继续打捞失落的文人雅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