渔家傲·秋思日记
十月十五日 霜降初临
晨起推窗,塞外的秋风已带着凛冽的寒意扑面而来。远山层林尽染,枯黄的落叶在风中打着旋儿,恰如范仲淹笔下“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”的苍茫。教学楼前的银杏树褪去了最后一丝金黄,露出嶙峋的枝干,在灰白的天幕上勾勒出疏朗的线条。
课堂上的千古回响
语文课上,老师逐字解析《渔家傲·秋思》,当读到“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”时,窗外忽然掠过南迁的雁群。同学们不约而同望向窗外,那一刻,千年前的戍边将士与今日的我们,仿佛通过这阙词达成了某种穿越时空的共鸣。老师说,词中的“羌管悠悠霜满地”不仅是写景,更是写尽了征人彻夜难眠的思乡之情。
放学时特意绕道湖畔,残荷枯立水中,夕阳将水面染成橙红。忽然理解词人为何要说“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”——秋的肃杀最能勾起人心底的柔软,无论是古时的边关还是今日的校园,面对秋色时的那份怆然原是相通的。
灯火下的重新品味
夜读时重翻《宋词选注》,才注意到范仲淹写此词时正在西北戍边。课本上冰冷的“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”称号背后,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异乡秋夜里点灯磨墨,将满腹乡愁化作墨迹。忽然想起母亲早上塞进书包的毛衣,针脚细密如词句般缜密,原来“家万里”的牵挂,从古至今从未改变。
合上书页时,窗外正飘起今秋第一场细雪,雪花在路灯下宛如纷飞的芦花。或许明天该给家里写封信,虽然即时通讯如此发达,但有些思念,终究需要笔墨来承载,就像千年前那阙刻在历史里的《渔家傲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