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清风明月自在心日记

清风明月自在心

癸卯年八月廿三·夜

窗外月色如洗,银辉漫过窗棂洒在案头,忽然想起白日里偶得的一句“清风明月自在心”,倒像是为此刻量身定制的注脚。索性以这句诗为引,记下今日所思所感。

一、清风叩门

晨起时忽闻竹帘轻响,原是秋风携着桂香潜入书房。这风不似盛夏熏风那般黏滞,亦不似寒冬朔风那般凛冽,只清清淡淡地拂过砚台,连带着纸页也窸窣作响。忽然觉得这风像极了年少时的自己——总爱不着痕迹地穿过回廊,在池塘惊起圈圈涟漪,又俏皮地掀动姑娘们的罗裙,待到众人回首寻觅时,早已溜达到梧桐树上摇落一树金铃。

记得先生曾捻须笑我:“此子恰似穿堂风,留不住形影,偏生惹人惦念。”而今秋风依旧洒脱,我却学会了在穿过人群时稍稍驻足,听卖茶老妪说说她新焙的龙井,看稚童踮脚追逐断线的纸鸢。原来自在从非无拘无束地奔逃,而是知晓何处值得停留。

二、明月照影

夜读时台灯忽然熄灭,抬头却见满月已悄然攀上飞檐。索性吹熄残烛,任清辉浸透书房。墨迹在月光里泛着微蓝的光晕,案头青瓷瓶中斜插的芦花竟在粉墙上勾描出水墨般的影子,随着云翳流动微微摇曳。

忽然想起某年中秋,独自在西湖边看三潭印月。游人皆举着相机捕捉灯月交辉的盛景,我却盯着水面破碎的月影出神——万千银鳞随波光起伏,每一瞬都在碎裂与重生间轮回。那时忽然懂得:人亦如月影,何必执着于永远圆满?残缺处自有光阴流动的美。

三、心舟自横

午后整理旧稿,翻出许多半途而废的诗文。有只写了三行的羁旅词,有卡在颔联的七律,甚至还有篇关于陶渊明的研究纲要,停在“此中有真意”五字后再无下文。若是从前,必定要懊恼自己缺乏恒心,如今却笑着将它们一一抚平。

或许这些未竟之作,恰似野渡无人舟自横。不是每叶扁舟都要驶向既定港口,偶尔在芦花深处随波荡漾,看白鹭掠水、星斗倒垂,亦是修行。就像今晨写坏的那张字,墨猪固然可惜,但滴落的墨珠在宣纸上晕开的形状,倒像极了一只振翅的寒鸦。

四、自在之味

傍晚炖莲藕汤时,望着砂锅里咕嘟冒泡的乳白汤汁忽然走神。想起《山家清供》里说莲藕“中虚而灵,不染不垢”,这何尝不是自在的品格?不刻意抗拒尘世烟火,亦不沉溺于繁华喧嚣,只在文武火交替间慢慢熬出本真滋味。

遂撒了一把鲜莲子进去,看青碧的莲心在汤里载沉载浮。原来真正的自在,从来不是避世独居,而是怀着虚静之心融入生活。就像那轮明月,既肯俯身拥抱江河湖海,也愿意驻足于孩童捧起的掌心水洼。

夜记余音

此刻月色愈发明澈,秋风携着夜来香的清芬穿过窗纱。忽然觉得“清风明月自在心”七字,原是一场三重奏:清风在外叩问人间,明月在上澄照万象,而自在之心居中调和,将天地灵气酿成独此一份的性灵之光。

且以陶弘景《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》作结:“山中何所有?岭上多白云。只可自怡悦,不堪持赠君。”这清风明月酿就的自在之心,或许正是生命最私密也最珍贵的佳酿——无需赠予他人,但求对酌时,眸中能映出同样的清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