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涵虚混太清,雨夜独思

涵虚混太清,雨夜独思

十月廿三 夜雨敲窗

窗外的雨已经淅淅沥沥下了整日,此刻愈发绵密起来。书案上的茶盏氤氲着白气,与孟浩然"涵虚混太清"的诗句竟莫名契合。这句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渺的诗,此刻映照着我心中的万千思绪——那是一种将虚空与实景交融的混沌,恰如此刻天地间雨幕笼罩的朦胧。

一、虚与实的交界

“涵虚混太清”五个字,勾勒出云梦泽吞吐宇宙的磅礴。而我的斗室之中,亦有一方“洞庭”:青瓷笔洗盛着半泓清水,墨痕在其中晕染扩散,仿佛缩略的山水。笔锋掠过纸面时,墨色由浓转淡的过程,恰似诗人笔下天水相接的渐变。我忽然懂得,所谓创作不过是找寻虚与实的平衡——将无形心绪涵容于有形文字,让混沌思绪在段落间找到清明。

二、雨声中的记忆

雨滴在屋檐奏出轻重缓急的节律,让我想起童年老宅的瓦片。祖母总在雨天擦拭那个紫砂壶,说雨水能涵养壶中乾坤。她不懂唐诗,却深谙“涵”字的真谛——用岁月包容悲欢,让生命如茶垢般层层积淀出温润光泽。如今紫砂壶早已随老宅消失,但那种包容的生活哲学,却通过血脉传承下来。

三、混茫中的清明

深夜的雨声具有奇特的净化力,让白日纷扰渐渐沉淀。此刻思考王维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境界,方知“混太清”并非迷失,而是与天地共呼吸的豁达。现代人总追求绝对的清晰分明,却忘了混沌本就是宇宙的常态。就像水墨画中留白的智慧,适当的模糊反而给予心灵更多舒展的空间。

四、文字如舟渡虚空

笔尖在日记本上航行,试图穿越思绪的洞庭湖。每个汉字都是摆渡的扁舟,载着零散的感悟驶向意义的彼岸。我记录下父亲电话里欲言又止的关怀,记录下地铁站陌生人的微笑,这些碎片在文字中重新获得重量。原来日记的本质,就是用文字涵纳生活的点滴,让流逝的时光在纸上获得第二次生命。

雨声渐歇,东方既白。合上日记本时忽然明白:生命本就是一场“涵虚混太清”的修行——我们要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,在得到与失去间保持坦荡,最终让所有经历都融汇成独一无二的人生意境。当新日的晨光穿透雨雾,那句唐诗依然在纸间荡漾,如同永不干涸的洞庭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