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浣纱溪畔忆西施古诗

五月廿三·晴

晨起漫步苎萝山脚,忽见溪畔青石板上蹲着三两个浣纱少女,棒槌击打衣物的声响惊起白鹭,恍然想起王轩《题西施石》那句"岭上千峰秀,江边细草春"。这浣纱溪水依旧清澈见底,倒映着她们绾起的青丝,倒教人分不清是水映人还是人映水。

西子遗韵

蹲在当年西施可能踏足过的卵石滩,指尖拨弄冰凉的溪水。李白《咏苎萝山》中"秀色掩今古,荷花羞玉颜"的描写突然鲜活起来——对岸的野荷正绽出粉白花苞,露珠在荷叶上滚动,恰似传说中西施浣纱时溅起的水晶帘。几个孩童追逐着将纸船放入溪流,那船儿打着旋儿漂远的样子,倒像是把范蠡"沉鱼"的典故演成了活剧。

古诗新思

翻开随身带的《全唐诗》,皮日休"吴王醉处十馀里,照野拂衣今正繁"的句子让我怔忡良久。如今吴宫歌舞场早已化作茶园,但山径旁簇簇野花仍开着当年模样。采茶女戴着蓝印花布的头巾走过,她们自然不懂什么"沉鱼落雁"的典故,可那弯腰掐取嫩芽的姿态,分明与古诗里"浣纱春水急,似有不平声"的意境暗合。

暮色渐浓时,溪水染上橘红霞光。想起崔道融"回眸一笑百媚生"的形容,忽然觉得西施或许从未远去。当炊烟从白墙黑瓦间升起,当晚归的竹筏划碎金色水面,那些被历代文人吟咏千年的美丽,正以最平凡的方式活在每道波光里。

(日记后续补记:归途遇雨,在村民家借得斗笠蓑衣,老妪笑说"西施娘娘也戴过这样的箬笠",想来民间传说比正史更懂永恒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