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泽畔吟日记:临水听风与内心的对话

泽畔吟

某年荷月十五日 晴

傍晚时分,信步至城郊的泽畔。这是一片未曾被现代喧嚣完全侵蚀的湿地,芦苇丛生,水波微漾,夕阳的余晖像熔化的金子,洒在广阔的水面上,碎成一片粼粼的光斑。耳边是风穿过苇叶的沙沙声,间或夹杂着几声悠远的蛙鸣。我找了一块干燥的草甸坐下,打开随身带来的笔记本,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“泽畔吟”这三个字。今日,我便要在这水泽之畔,吟咏风物,更吟咏内心。

眼前的泽国,有一种亘古的宁静。它不像江河那般奔流到海不复回,带着决绝的使命;也不似湖泊那般静影沉璧,宛如明镜。泽,是活泼而包容的,它允许生命在此野蛮生长。菖蒲、芦苇、水烛草争相探出水面,水下的世界想必更是鱼虾嬉戏,生机盎然。微风拂过,带来湿润的、混合着泥土与植物清香的气息,这是最原始的生命味道,让人不由自主地深深呼吸,仿佛要将胸中的浊气全部置换出来。

临水之思

独坐于此,思绪也如水波般荡漾开来。想起古人常临水而居,倚泽而作。屈原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,那是忧国忧民的悲愤之吟;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,辩论鱼之乐否,那是超然物外的哲思之吟。水,似乎总能映照出人最真实的心境。我此刻的“吟”,既无屈原的巨大家国忧思,也未有庄子的深邃玄理,它更近乎一种呢喃,一种与自我、与自然的坦诚对话。

工作上的压力,人际间的琐碎烦忧,在此刻似乎都被这广阔的水面稀释了,变得不再那么沉重粘人。泽畔的风,像一双温柔的手,抚平了心头的褶皱。我忽然明白,为何我们需要时不时地逃离水泥森林,来到这样的自然之境。不是为了逃避,而是为了重置。如同这泽水,它不断流动、蒸发、降水、汇流,完成自我的净化与循环。我们的心,亦需如此。

听风之悟

风渐起,吹得苇丛起伏如浪,发出更大的声响。这风声,便是泽最动人的吟唱。它时而低沉,如泣如诉;时而清越,欢快雀跃。它没有固定的曲谱,却奏响了最自由的乐章。我闭上眼睛,专心聆听这“天籁”。在这自然的音乐里,我仿佛听到了时间的流逝,听到了生命的律动。

这风,吹过千年,也曾吹拂过古人的衣袂,听过他们的吟诵。如今它同样吹拂着我,毫无偏私。这是一种奇妙的连接,让我感受到自身虽是时空中的一粒微尘,却也是这永恒自然的一部分。个人的得失喜悲,在亘古的时空中显得渺小,但也正因如此,更应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感受,真诚地活着,如同这风一样,自由地表达,尽情地“吟唱”。

夕阳终于完全没入地平线,天际留下一抹绚烂的晚霞,倒映在水中,水天一色,美得令人窒息。我合上笔记本,心中一片澄明安宁。这次的“泽畔吟”,未曾写下华丽的诗篇,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濯洗。归途中,我默默告诉自己,当再次被琐事缠身、心绪不宁时,当记得这片泽国,记得这拂面的晚风,记得内心永远保有一处能临水听风、自在吟咏的净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