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楼有感古诗之游历日记
登临怀古的秋日独白
今日午后,独登临江古楼,忽忆起唐代诗人赵嘏那首《江楼感旧》,"独上江楼思渺然,月光如水水如天"。虽非月夜,然秋日斜阳映照江面,别有一番苍茫韵味。凭栏远眺,烟波浩渺,舟楫零星,不觉思绪万千。
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望江楼,历经六百年风雨侵蚀,石阶已被足迹磨出温润光泽。手指抚过斑驳栏杆,仿佛能触到时光流淌的痕迹。三楼东侧有清代碑刻,记载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,其中"江楼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"之句尤为戳心。此刻秋风飒飒,吹动檐角铜铃,叮咚声里似有无数往事低语。
时空交错的对话
倚在朱熹曾驻足的西窗位置,见江心沙洲芦花翻白,忽然懂得古人为何总爱登高作赋。视野的开阔带来心境的澄明,此刻现代城市的喧嚣被江风滤去,只剩水声橹声相和。翻出手机里存的《江楼有感》全诗,默读到"同来望月人何处?风景依稀似去年"时,一对银发夫妇正互相搀扶着走上楼来,老先生轻声吟诵的竟是此诗末联。
与他们攀谈得知,二位是退休语文教师,四十年前正是在此定情。老太太笑说当年丈夫追求她时,就常约来这里背古诗。如今儿女成家,他们每月仍要来此凭栏。"江水千年不改其道,而人世早已沧海桑田",老先生指着远处新建的跨江大桥感叹。这倒暗合了古诗中"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"的哲思。
水墨长卷中的沉思
日落时分,江面渐染金红,恍若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所绘"滟滟随波千万里"。游船划过水面,拖出长长的波纹,将倒映的云霞揉碎又重组。此刻方悟《江楼有感》最妙处不在感怀个人际遇,而是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天地浩渺,使愁绪得以升华净化。
准备离去时,在楼梯转角发现当代诗人题壁新作:"千年江楼接诗魄,万里云山入画图"。忽然想起古籍记载,这座楼曾七毁七建,最近一次复建是在光绪年间。但无论楼宇如何更迭,登临者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却始终未变。现代人用手机拍摄江景,与古人研墨题诗,本质上都是对美的瞬间捕捉,对存在的深刻确认。
暮色四合时走下石阶,回望灯火初明的江楼,忽然明白:古诗不是尘封的文物,而是活着的精神坐标。当我们以相似心境站在历史现场,文字便穿越时空与我们心跳共振。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——总有楼台立江畔,总有人登楼望江,总有诗篇在风中传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