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中的苏轼与我的中秋夜思

一、千古绝唱入梦来

昨夜中秋,独坐阳台赏月时,手机里恰好播放到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。"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..."的旋律在夜色中流淌,仿佛穿越九百年的时空,将那位旷达词人的身影投射在我的玻璃茶桌上。

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解这首词时曾说,这是苏轼在密州任上写给弟弟苏辙的中秋寄语。此刻望着同一轮明月,我突然理解了他"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"的温柔——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

二、月光下的生命叩问

词中"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"两句让我怔忡良久。今年刚经历职场挫折的我,何尝不是常在深夜萌生逃离现实的念头?但苏轼终究选择了"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"的豁达。这让我想起他在《定风波》里写的"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",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,或许正是现代人最需要修习的功课。

茶凉了又续,我在笔记本上抄写下整首词。钢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,仿佛听见苏轼在说:"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"

三、跨越时空的月光对话

凌晨两点,小区早已熄了灯火。只有我的台灯和天上明月遥相呼应,像在进行一场秘密的三人会谈。忽然惊觉苏轼写这首词时不过四十岁,比现在的我还年轻几岁。他用"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"道尽世间常态,而我三十五年的人生阅历,竟还没能完全参透这个简单道理。

起身续第三杯茶时,发现玻璃杯壁上凝结的水珠正映着月光闪烁,宛如词中"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"的具象化呈现。九百年前的月光经过大气层的折射,此刻正轻轻落在我的掌心。

四、今宵酒醒何处

合上笔记本已是凌晨三点,月亮西沉到对面楼的屋檐后。睡前最后刷到朋友圈里众人晒的月饼宴、团圆照,忽然觉得苏轼的伟大,在于他把最普通的人类情感——思亲、怅惘、达观——都用最精妙的文字永恒定格。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,或许就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魔力。

梦里依稀听见有人吟诵:"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。"睁开眼,晨光已漫过窗台,昨夜品读的《水调歌头》还摊开在案头,只是多了几滴说不清是露水还是泪痕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