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清见底日悠悠
壬寅年六月十五 晴
晨起推窗,忽见檐下积水澄澈如镜,昨夜骤雨初歇,云破天青。不觉念及韦苏州“水清见底日悠悠”之句,恍然若有所悟。遂携竹杖往山溪行去,欲觅诗中真意。
一、初遇清溪
沿石阶徐行三里,忽闻泠泠水声。拨开荼蘼花枝,但见一泓碧水自青崖间奔涌而出,其清可鉴毛发。溪底卵石斑驳如星子,倏忽有银鳞跃出,搅碎满溪云影。掬水漱口,甘冽沁入喉舌,顿觉五内澄明。方知古人谓“水清”非独言其色,更言其质——不染尘滓,自成境界。
二、坐看云起
择溪畔平石而坐,始解“日悠悠”三字妙处。午时阳光穿过樟树叶隙,碎金般洒落水面。水流而不争,云卷舒自适,竟不觉日影西移。忽见三二稚童赤足踏浪而来,笑声如银铃坠溪。彼等以蕉叶作舟,载些野莓山果顺流而下,此等天然趣味,岂是城中电动玩物可比?
想来现代人总困于“逝者如斯”之叹,而韦苏州偏说“日悠悠”。原来不是时光变慢,是心若能如溪水常清,自得悠然之气。譬如这溪中卵石,任水流湍急,我自温润如玉;又如岸边水葵,虽被浪涛冲刷,依然翠袖翩跹。
三、暮色归途
夕照染溪时,忽见上游漂来桃花瓣数枚。抬头望见山家炊烟起,方觉腹中饥馁。归途遇老樵夫担柴而下,笑问:“先生在此消磨整日,可得甚宝?”答曰:“得清闲二字耳。”老人拊掌而笑:“溪水日日清,闲人日日少,倒是先生赚了。”
暮色四合时立于柴门前回望,见月出东山,整条溪流竟似银河倒泻。方信王摩诘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非虚言。今日方悟:水清原是天地本心,日悠悠乃是造化真意。惟愿常保此心澄明,使尘世纷扰如溪面落花,虽暂时停留,终不染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