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正月十五夜灯》观灯日记
壬寅年正月十五 晴
傍晚时分,我沿着青石板路向城隍庙走去,忽然想起唐代张祜的那句“千门开锁万灯明,正月中旬动帝京”。此时的古城恰如诗中景象,家家户户门扉轻启,檐下都挂起了各式灯笼,整座城市仿佛被温暖的烛光唤醒。
庙前广场上,老师傅正在调试一条长达百米的龙灯。当第一盏烛火在龙睛中亮起时,人群爆发出惊叹——那巨龙竟似活了过来,鳞片在火光中流转着金红的光芒。这让我想起“三百内人连袖舞,一时天上著词声”的热闹,虽然不见宫女起舞,但踩着高跷的艺人扮演的八仙过海,同样引来阵阵喝彩。
灯影里的传承
在剪纸灯铺前,我遇见了非遗传承人陈老先生。他粗糙的手指正捻着红纸,银剪翻飞间,一只栩栩如生的玉兔便跃然灯上。“现在的年轻人总说年味淡了,”他将完工的玉兔灯递给我,“其实不是年味淡了,是参与少了。你看这正月十五的灯火,从唐朝亮到现在,为什么?因为每个人都要亲手点亮自己的那盏。”
我提着玉兔灯继续前行,街巷已成了灯的海洋。荷花灯在护城河里飘荡,像是坠落的繁星;走马灯旋转着三国故事,光影间仿佛穿越千年;孩子们举着生肖灯追逐嬉笑,那笑声与唐代儿童想必并无二致。最奇妙的是城楼上的巨型宫灯,当百盏烛火同时点亮时,整座城楼竟如透明的琉璃宫殿,真正应了“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”的盛景。
灯月交辉时
月上中天时,全城的灯火忽然同时暗下。在短暂的寂静后,钟楼上传出浑厚的钟声,随即千家万户的灯笼逐一亮起,如同一条苏醒的光龙蜿蜒过整座城市。这一刻,我忽然理解了“正月中旬动帝京”的“动”——不是喧闹,而是万物复苏的悸动,是烛火传承千年的悸动,是文明血脉在每个人心中流淌的悸动。
归途时,我将玉兔灯送给了一个盯着灯发呆的小女孩。她母亲连声道谢,说孩子刚才不小心把灯笼摔坏了。看着小女孩破涕为笑的模样,我突然明白:正月十五的灯火之所以千年不灭,不是因为灯有多精美,而是因为每个人都在传递光明。就像张祜的诗,穿越千年依然照亮着我们的元宵夜——这大概就是文明最美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