梧桐影·落叶满阶红不扫
秋日庭院记
清晨推窗时,三片梧桐叶正巧飘落在砚台边。昨夜的风似乎格外用力,将阶前铺成绛红的地毯,使我想起白居易那句"落叶满阶红不扫"——这大约就是古人所谓的"梧桐影"了。
一、庭前梧叶声
记得祖父总说梧桐是"知秋之木"。当第一片黄叶打着旋儿坠落时,他便会取出那套青瓷茶具,在树下摆开阵仗。茶香混着落叶的涩味,他苍老的手指轻叩桌面,吟诵着"梧桐更兼细雨"的句子。那时我不懂,为何古人总将梧桐与寂寞相连。
今晨清扫落叶时,发现每片叶子背面都蜷着细小的露珠。阳光穿过树隙的刹那,整棵梧桐突然抖落万千金箔,恍若李煜笔下"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"的意境活了。
二、叶脉里的诗行
拾起一片完整的五角形桐叶,叶脉的纹路竟像极了颜体书法。突然记起李清照在《声声慢》里写的"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?梧桐更兼细雨",这"兼"字用得极妙——细雨是添的愁,梧桐却是愁的底色。
午后邻居家孩童跑来捡叶子做贴画,笑声惊起檐角麻雀。他们不知道这些红叶曾见证过多少诗人的不眠夜:从温庭筠的"梧桐树,三更雨"到纳兰性德的"梧桐落,又还秋色",千年的叹息都沉淀在叶绿素里。
三、扫不尽的秋光
黄昏时风又起,刚扫净的石阶转眼又缀满红叶。忽然领悟古人"不扫"的智慧——有些美本该恣意铺陈。就像此刻,斜阳给每片叶子镀上金边,整座庭院成了《长恨歌》里说的"落叶满阶红不扫"的立体注脚。
暮色中梧桐枝桠渐渐隐入青灰,而地上的红越发鲜艳。这大约就是王维笔下"雨中山果落,灯下草虫鸣"的况味,只不过把山果换作梧叶,将草鸣替成叶声。
合上日记本时,一片顽皮的叶子从窗缝溜进来,轻轻落在"梧桐"二字上。这棵栽于光绪年间的老树,终究用它的方式,为今天的文字盖上一枚朱红印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