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桐荫小憩

桐荫小憩

午后与古诗词桐的邂逅

午后的阳光,已失却了正午时的锐利,变得温和而慵懒。我搬了一把藤椅,置于院中那棵高大的梧桐树下,想要偷得浮生半日闲。这棵梧桐,自我记事起便已在此,年年岁岁,枝繁叶茂,岁岁年年,落叶满阶。家人皆唤它“梧桐”,而我,却更愿称之为“古诗词桐”。因为每每望向它,那些镌刻在血脉里的诗句,便会不由自主地浮上心头。

枝叶间的诗意

仰卧在椅中,目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梧桐叶缝隙,去捕捉那被筛滤得细碎的金色光芒。微风过处,叶片窸窣作响,光影便也随之摇曳、跳动,如同一场无声而灵动的舞蹈。“微云淡河汉,疏雨滴梧桐。”孟浩然的诗句悄然漫上心田。此刻虽无疏雨,但叶浪翻涌的沙沙声,竟也模拟出了几分雨打梧桐的清韵。这片片青黄相接的叶子,仿佛天然便是为诗词而生。它们承载过李煜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”的亡国之痛,也点缀过白居易“春风桃李花开日,秋雨梧桐叶落时”的时光之叹。这棵“古诗词桐”,每一片叶子都像是泛黄书页上的一枚签,标记着千年来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。

根脉处的遐思

目光下移,落在它粗壮斑驳的树干上。树皮皲裂,沟壑纵横,写满了岁月的沧桑。我伸出手,轻轻抚摸那粗糙的纹理,仿佛能触碰到时光流淌过的痕迹。《诗经》有云: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冈。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”自古以来,梧桐便被视为祥木,是引得凤凰来仪的高洁之树。此刻,虽无凤凰栖枝,却有鸟雀啁啾其间,平添无限生机。它扎根于此,静默地生长,看遍了家族的悲欢,见证了小院的变迁。它的根,或许早已深扎于泥土之下,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,如同一种无言的守护。这份沉稳与亘古,让我想起“古诗词桐”所象征的那份文化根基,它同样深植于民族的血脉之中,默默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。

光影外的哲思

夕阳渐斜,将“古诗词桐”的影子拉得悠长。光与影在树下划分出明晰的界限,我身处荫蔽之中,感受着夏日里难得的沁凉。王安石有诗:“独有梧桐知此意,秋风未动叶先流。”梧桐似乎对时令的变迁有着超乎寻常的感知。它于春日的萌发,夏日的繁盛,秋日的凋零,冬日的静默,无一不暗合着自然的节律与人生的况味。在这棵树下小憩,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。它不语,却通过风、通过光、通过影,诉说着一切。它教会我的,是一种静观的力量,一种在繁华中守静,在变迁中笃定的心境。这棵“古诗词桐”,它不仅是诗词的意象,更是活生生的哲人。

暮色渐起,我起身离去。回望那棵沐浴在最后余晖中的梧桐,它依旧静静地矗立着,岿然不动。我知道,明日,后日,未来的无数个日子,只要我回首,它依然会在那里。而那份由“古诗词桐”所唤醒的,关于美、关于时间、关于生命的悠远情思,将如同它深扎的根系一般,长久地埋藏在我的心田,静待下一次的唤醒与生长。

在10年后的家乡作文

在10年后的家乡作文 篇1 在10年后的家乡作文 光阴悄然流逝,仿佛一阵轻柔的风拂过心间,十年时光转瞬即逝。我踏上归途,回到故土,眼前景象令人屏息。昔日尘土飞扬的马路已化为绿荫走廊,两旁树木挺拔如守护者,枝叶摇曳间洒下斑驳光影。微风拂过,空气中弥漫着草木芬芳,似初春的甘露般沁人心脾。河水潺潺流淌,清澈见底,鱼儿如舞者在水中嬉戏跳跃,岸边长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