枕边那本关于古诗词的书
霜降夜读诗小记
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了一层,台灯将书页照得暖黄。指尖摩挲着那本早已起毛边的《唐诗宋词鉴赏辞典》——这是父亲在我十二岁生日时送的,扉页上「愿诗心伴你走过春秋」的墨迹已被岁月洇出柔和的黄。这样的深夜,总适合与千年前的灵魂对谈。
一、与李商隐的雨夜相逢
翻至「何当共剪西窗烛」一句时,忽然听见雨打窗棂的轻响。书中关于李商隐的注解页留着许多铅笔痕迹,其中一行小字写道:「义山诗如雾中行舟,分明触到心跳,却看不清岸」。忽然想起大学时总在图书馆角落读这套书,那时总嫌注解得过于理性,将「巴山夜雨」拆解成意象统计与时代背景,反失了情致。而今重读,却从学术性的字句里嚼出另一番滋味——原来那些考据,恰是让飘渺诗情扎根现实的锚点。
《夜雨寄北》新解摘录
书中第283页的批注竟与我近年感悟暗合:「秋池涨水不仅是愁思的物化,更是时间停滞的隐喻。诗人刻意模糊『归期』的具体性,实则在创造超越时空的情感共同体」——这大约就是古诗词书籍的价值:它既保存千年来的智慧结晶,又为每个时代留下重新解读的缝隙。
二、苏东坡的月光工程
总在失眠时读《苏轼诗词集解》。书中将「明月几时有」的历朝注解并列排版,宛如观看一场跨越八百年的学术会议。最动人的是清代学者周珽的批注:「此问非求答案,乃邀月共醉之请柬」,铅笔在旁添了我2019年的字迹:「今人观月与东坡何异?光年尺度下,我们仍共享同片银辉」。
关于古诗词的书从来不是冰冷的文献,而是月光传递工程的中继站。那些对「转朱阁,低绮户」的韵律分析,对「人有悲欢离合」的哲学探讨,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终点:让我们在斗室之中,接住古人捧出的那碗月光。
三、笺纸上的时空折叠
这本书的奇特之处在于夹着不同时期的痕迹:2005年用银杏叶压制的书签,2012年音乐节门票改写的「春风十里不如你」批注,去年住院时在药袋背面写的读诗笔记——「杜诗沉郁如中药,煨久了才出药性」。这些私人印记与学术内容相互缠绕,让关于古诗词的书变成了四维空间:既能向前追寻盛唐气象,又向后延伸出无数个人的生命轨迹。
合上书时已是凌晨,雨不知何时停了。突然明白为何纸质书难以被替代:电子屏幕承载不了茶渍、泪痕和银杏叶的重量,更无法将二十年的光阴压缩进0.5厘米的书脊。那些被不同时期的我划下的线横跨纸页,像年轮般记录着成长——十二岁时圈画的豪放词,二十二岁标注的婉约派,到如今反而常摩挲王维的「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」。
这本关于古诗词的书最终成了最忠实的日记,每一道划痕都是向古人的致意,也是给未来自己的书信。忽然想起扉页父亲的字迹,原来诗心真的能走过春秋,而且走得比想象更远。
悼念亡人的诗句古诗词
悼念亡人的诗句古诗词 1. 一夜思亲泪,天明又复收。恐伤慈母意,暗向枕边流。——胡时中《清 明行》 译文:想起故去的亲人不自觉地流下眼泪,天亮前又赶紧收回这悲伤 的情绪。担心母亲看到了会难过,只能偷偷的在枕头上哭泣不让人看 见。 2. 忽梦吾母来,宛然度山阿。—— 刘宗远《山中梦母》 译文:恍惚间梦见去世的母亲度过千山万水又来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