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月是故乡明——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思乡情结

月是故乡明——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中的思乡情结

一、寒夜独坐忆故园

今夜月光格外清冷,我独自坐在异乡的窗前,忽然想起杜甫那首《月夜忆舍弟》:"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"窗外的梧桐树影婆娑,仿佛也沾染了千年前的秋思。

1. 时空交错的情感共鸣

读着这些诗句,我的手指不自觉地抚过泛黄的书页。杜甫写这首诗时正值安史之乱,兄弟离散;而今日的我,虽无战乱之苦,却同样体会着"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"的惆怅。手机屏幕里家族群的未读消息闪烁着,我却迟迟不敢点开——怕看见母亲新添的白发,怕听见父亲压抑的咳嗽声。

二、月光下的记忆碎片

记得故乡的月亮总是特别大,像一盏温柔的灯笼挂在老屋的飞檐上。小时候常和弟弟躺在竹床上数星星,母亲摇着蒲扇讲牛郎织女的故事。如今公寓的落地窗外,霓虹灯把夜空染成紫红色,连北斗七星都难以辨认。

2. 舌尖上的乡愁

昨日在超市看见新上市的菱角,突然想起老家门前的池塘。秋分时节,父亲总会划着木盆采菱,我和弟弟在岸边用竹篮接应。蒸熟的菱角带着水草的清香,蘸着白糖能吃一大碗。现在外卖软件里能点到三十八种口味的月饼,却再找不到那种简单的甜味。

三、电子时代的思乡症

视频通话里,母亲总把手机举得很近,皱纹里盛满像素化的牵挂。我给她看公司楼下的银杏树,她却念叨着后院那棵三十年树龄的柿子树今年结了多少果。现代科技把千里缩成方寸,可触碰不到的温暖,终究隔着一层冰冷的屏幕。

3. 文化基因里的归途

读《月夜忆舍弟》至"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"时,突然理解古人为何如此重视家书。在这个微信秒回的时代,我反而开始用钢笔给祖父写长信。当墨迹在宣纸上晕开时,仿佛能看见老宅书房里那方洮河砚台,正等着游子归家磨墨。

四、此心安处是吾乡

深夜合上诗集,发现窗台上的多肉植物冒出了新芽。这株从老家带来的"落地生根",在异乡的阳台上倔强地活着。或许就像苏轼所说:"此心安处是吾乡",但每个望月的夜晚,我依然会想起杜甫的叹息——那轮照亮过盛唐的明月,终究还是故乡的最明亮。
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