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下独酌思故乡——品味苏轼《水调歌头》中的中秋情
壬寅年八月十五·晴
今夜推开窗时,那轮明月正悬在梧桐树梢,清辉如纱般笼罩着小院。忽然想起东坡先生那句"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",手中的桂花酿不觉又斟满了一杯。
千年共此明月光
九百年前那个丙辰中秋,被贬密州的苏轼挥毫写下"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"。此刻我望着同一轮玉盘,突然理解词中"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"的意境——月光穿透时空,将古今游子的愁思串联成晶莹的珠链。
月饼里的文化密码
咬开五仁月饼的刹那,"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"的句子浮上心头。古人将圆月揉进面团,今人用模具压出玉兔花纹。这种传承让我想起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的"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",原来我们的月饼文化,早在那时就已埋下种子。
天涯此时共举杯
视频通话里父母的脸映着月光,他们正在阳台上摆放着"瓜果团圞"。镜头扫过茶几,发现竟与我这边同样摆着柚子与菱角。这种默契让我想起《水调歌头》序言"欢饮达旦",忽然明白:无论大醉还是微醺,重要的从来都是"千里共婵娟"的心意相通。
月光照亮的文化长河
收拾供桌时,邻居小孩在背诵"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"。从张九龄到苏轼,从唐诗到宋词,这些佳句就像中秋的月光,温柔地照亮中华文明的长河。此刻院中桂花簌簌落下,恍惚听见东坡居士在词末的吟唱:"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"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