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下古诗: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
今夜月色如水,洒在书案前摊开的诗卷上。那些千百年前的诗句,仿佛被月光唤醒,在静谧的夜空中低语。我提笔记录这一刻的感动,让古典与现代在墨香中交融。
一、月华如练照古今
推开窗,银白的月光倾泻而入,恰如李白那句"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"。这轮明月曾照过多少文人墨客?张若虚在《春江花月夜》中慨叹"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"此刻的我,是否正与古人共享同一片清辉?月光穿越时空的隧道,将古今的思绪串联成珠。我忽然明白,为什么诗人总爱对月吟咏——因为月亮是永恒的诗笺,记录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密码。
二、诗心与月共徘徊
重读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,"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"的旷达背后,藏着多少仕途失意的苦闷。而王维的"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"又展现了多少隐逸之趣。月光就像一面魔镜,照见诗人最真实的内心。杜甫在月夜思乡,李商隐在月下伤怀,每个诗人都在月光中找到心灵的映照。现代人虽不再以诗词抒怀,但对月抒情的本能从未改变。当我望着月亮时,仿佛能听见千百个灵魂在月光中共鸣。
三、墨香中的月影
临摹古人诗稿时发现,他们写"月"字总特别用心。欧阳询的月字如弓满弦,赵孟頫的月字似柳叶翩跹。每一个笔画都凝结着对月亮的虔敬。我试着用毛笔蘸墨,在宣纸上写下"月下独酌"四字,墨迹在月光下泛起幽蓝的光泽。这使我想起古人没有电灯,在烛火或月光下书写的场景。或许正是这种朦胧的光线,赋予了诗句那般空灵的意境。现代照明太过明亮,反而失去了那种朦胧的诗意。
四、月下拾句
合上诗卷,我突发奇想尝试仿作:"玉盘悬碧落,清辉浸书帷。古人不可见,唯留明月诗。"虽不及古人万分之一,却让我更贴近了那个诗意的世界。月光是最好的老师,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情感。在这个喧嚣的时代,我们需要这样的月夜,需要这样的古诗,来安放浮躁的心灵。
夜渐深,月西斜。我收拾笔墨,忽然领悟:月下古诗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,而是活着的传统。只要月亮还在天上,只要还有人愿意在月下翻开诗卷,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就永远不会终止。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明月永恒,诗心亦当永恒。
古诗文在不少同学的写作中越来越成为装饰品作文
它非工具,而是熔炉,能将稚嫩的思绪锻造成坚韧的钢索,牵引我们穿越迷雾。作为文化的血脉,古诗文连接古今,筑就精神的灯塔。它承载着先哲的哲思与民族的记忆,如一卷无声的史诗,记录烽火连天的豪情、月下独酌的寂寥。当我们沉浸其中,便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历史的旅人——抚摸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”的悠然,感受那份超脱尘嚣的...
古诗文在不少同学的写作中越来越成为装饰品的作品 作文
篇1 古诗文在不少同学的写作中越来越成为装饰品的作品 作文 考场作文里,古诗文被削成了薄片。学生携着这些亮晶晶的碎片奔赴纸面,如同杂耍艺人抛掷彩球—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君不见……三个“君不见”排开阵势,像小学生比赛背诵圆周率。结尾处,必得引一句“追风赶月莫停留”,仿佛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