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色烟波日记
壬寅年腊月廿三
黄昏时分,我独坐于湖畔。冬日的夕阳,总是沉得格外快,仿佛急于隐入那远山的怀抱,却又在天地间拉扯出一片朦胧而温柔的余晖。眼前的湖水,浩渺而宁静,在渐浓的暮色里,泛起一层薄薄的、如轻纱般的雾气。这便是古人词中常描绘的“烟波”吧,迷离恍惚,似真似幻,将远方的舟影与岸边的枯柳都温柔地吞噬、融合,最终化作一幅水墨淋漓的长卷。
风自湖心来,带着刺骨的寒意与水汽的微腥,掠过我的面颊。我紧了紧衣襟,却并不愿离去。此情此景,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,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溺于这份苍茫与孤寂之中。忽然想起崔颢的诗句:“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”千年前的诗人,是否也站在这样一片暮色烟波之前,望着渺茫的远方,将满怀的羁旅之思,寄托于这流动的、无凭的江水?愁绪,似乎本就是这景致中天然的一部分,如同水汽氤氲, unavoidable,却又并非沉重得令人窒息,反倒带来一种奇异的慰藉——原来古往今来,心灵的震颤竟是如此相通。
心绪的沉潜
在这万籁渐寂的时刻,白日的喧嚣与烦扰,竟也被这广阔的湖水与天空稀释了。思绪变得格外清晰,又格外飘忽。它们不像白日里那般急迫而条理分明,而是如同湖底的荇藻,随着水波缓慢地摇曳,舒展,彼此缠绕又分开。我想到近日的工作,那些琐碎的烦恼,在此刻看来,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,模糊了尖锐的棱角,不再具有咄咄逼人的压迫感。天地之大,暮色之深,烟波之渺,足以容下一切情绪,并将其沉淀。这或许便是独处与自然的力量,它不提供答案,却给予空间,让你自行安放所有。
几只归巢的寒鸦,嘶哑地鸣叫着,划过玫瑰灰色的天空,它们的身影迅速变小,融入对岸那片深色的林霭。它们的匆忙,更反衬出此刻世界的静谧。这是一种巨大的、包容一切的静,耳中唯有风声与水波轻拍岸石的微响,规律的,永恒的,如同大地的脉搏。
灯火的温暖
暮色愈深,远处的楼宇,开始次第亮起灯火。一点,两点,继而连成一片,倒映在墨色的湖面上,被水波揉碎,拉长,变成跳跃闪烁的金色光带。这冰冷的烟波,因了这人间的灯火,瞬间变得温暖而富有烟火气。那每一盏灯火的背后,想必都是一个温暖的故事,一桌热腾腾的饭菜,一份平凡的等待与守候。我的愁思,似乎也在这温暖的灯光里找到了归宿。无论漂泊多远,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,这便是人间最朴素的慰藉。
终于起身,踏着渐浓的夜色归去。回头再望,湖山已只剩下一片模糊的轮廓,烟波浩渺,天地一体。方才所思所感,竟如一场大梦。但我知道,这片暮色烟波,已悄然沉淀在我心湖之底,成为一枚晶莹的记忆卵石。日后某个平凡时刻,或许它会再次浮现,提醒我曾有过那样一个黄昏,我与千古的诗心,隔着一片水域,悠然相会。
作文推荐一个好地方五百的
篇1 作文推荐一个好地方五百的 城市的喧嚣中,有个不起眼的角落总让我流连忘返——那是一家藏在胡同口的旧书摊。摊主是个胡子拉碴的老头,整天捧着本破古籍打呼噜,仿佛时光在他身上凝固了。书堆得歪歪斜斜,像一堆被遗忘的梦境,散发着霉味儿和纸浆的腐朽香气。每本书扉页都藏着几代人的涂鸦,有些字迹潦草得像蚂蚁爬行,有些却工整得...
作文《推荐一个好地方》4
若逢细雨,烟波浩渺,远山模糊如墨染,苏堤六桥隐现雾中,恍若仙境。此地不只静好,更有热闹处:雷峰塔下老者弈棋,棋子落盘铿然;楼外楼里灶火通红,醋鱼鲜嫩滑口,夹一块入口,酸香直透齿颊,配一盏龙井新茶,舌尖便漾开春意。待到暮色四合,夕阳熔金洒落湖面,波光碎成万点银星。游客散去,唯余蝉鸣阵阵,灯火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