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暮江吟中的秋思日记

暮江吟中的秋思日记

十月十五日 晴转微凉

傍晚时分,我独坐江畔,忽然想起白居易那首《暮江吟》:“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。可怜九月初三夜,露似真珠月似弓。”诗中景象与此刻眼前之景竟如此契合,仿佛时光穿越千年的对话。

江畔暮色

夕阳西下,余晖如金箔般洒在江面上,确如白乐天所言“一道残阳铺水中”。江水被斜阳染成绚丽的橘红色,而背光处则呈现深碧的“瑟瑟”之色。微风拂过,江面泛起细碎涟漪,恍若千万片鳞片在闪烁。远处归舟点点,渔歌互答,与岸边的芦苇丛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卷。

时空交错

望着这“半江瑟瑟半江红”的奇景,不禁思索诗人当年创作时的心境。公元822年,白居易赴任杭州刺史途中,见江上暮色而作此诗。那时他远离朝堂纷争,心境豁达,才能将暮江之美捕捉得如此精妙。而今我虽身处不同时代,却因同一片江景与古人产生了精神共鸣,这大概就是华夏文化血脉相连的魔力。

月夜初临

随着暮色渐深,残阳终于完全隐没在地平线下。九月的夜空(虽已十月,但江南秋晚,景致相近)渐渐显露出它的魅力。初月如弓,悄然挂上天幕,清辉洒在江面,与晚霞的余韵交织成梦幻般的色彩。草叶上开始凝结露珠,在月光下果真如诗人所描绘的“露似真珠”,晶莹剔透,凉意袭人。

秋思绵长

在这暮江之畔,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厚重与自然的永恒。白居易用二十八字凝住的不仅是暮江之美,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秋日的共同情感体验。秋日的江水,既承载着离愁别绪,也蕴含着丰收的喜悦;既让人感叹时光流逝,又给人以宁静致远的豁达。正如这江水,始终奔流向前,无论经历多少朝代更迭,依然滋养着两岸生灵。

暮色完全笼罩四野,江上渔火渐次亮起。收拾纸笔准备归去时,忽然领悟:所谓文化传承,不就是在这日升月落之间,通过一首诗、一片景、一份共同的情感体验,将古今心灵紧密相连么?《暮江吟》将会继续被传诵,而暮江之美,也将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重新发现和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