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起小记·古诗词短的韵味
一、朝露待日晞
清晨五更,梦回之际,忽闻窗外鸟雀轻啼,其声清脆,如珠落玉盘。披衣起身,推窗而望,只见东方既白,微光初露,远山如黛,近处草木犹带夜气,凝露欲滴。此情此景,倏然忆及《长歌行》中“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”之句。古诗词虽短,仅十字而已,然其意境之幽远,画面之鲜活,竟跨越千年光阴,与此刻天地浑然交融。朝露者,夜气之精华,转瞬即逝之物也;然诗人以“待日晞”三字,赋予其灵动的生命感,似有无尽期盼与淡淡哀婉蕴于其中。我辈观露,或只觉其美,而古人却见天地之理,叹时光之迫,此即短诗之妙——言有尽而意无穷。
二、床前明月光
午后整理旧籍,忽从书页中飘落一纸,乃少时抄录的李白《静夜思》。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二十字而已,千古传唱。幼时诵读,只觉其顺口好记,于其中深意,实难领会。而今离家日久,再观此诗,乃知“思故乡”三字,重若千钧。古诗词之短,非其浅薄,恰是其凝练。诗人将漫漫长夜中辗转反侧的乡愁,凝结为目光一抬一低间的瞬间动作,月光清冷与心绪翻涌形成极致对照。这等功夫,若非字字锤炼,焉能达成?想来作文日记亦当如是,不必冗长赘述,但求一击即中,以片刻光影,映照万千心绪。
三、春眠不觉晓
傍晚微雨初歇,空气湿润,颇有春末夏初之慵懒气息。忽念及孟浩然《春晓》: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此诗之短,几乎如随口吟哦,浑然天成。全诗无一生僻字,无一艰深典,却勾勒出春日晨起时最寻常又最深刻的体验——鸟鸣惊梦,忆及夜雨,推想落花。其妙处在于,诗人未直接抒情感叹,只以“花落知多少”轻轻一问,便将惜春之意、时光之叹悄然注入读者心田。这种含蓄蕴藉,正是古诗词短小精悍之典范。我常思,日记若得此精髓,记一琐事,不必铺陈前因后果,但捕捉那心动一瞬,以简淡之笔出之,反更见真味。
古诗词虽短,然其字句如凿,每一击皆中要害;其意境如酒,愈品愈觉醇厚。观朝露而知光阴可贵,望明月而懂乡愁刻骨,闻啼鸟而觉生机盎然。这些瞬间的感悟,因诗而凝驻,因短而永恒。作文日记之道,或可于此中悟得:不必贪多求全,但求以真诚之心,捕捉生命中最鲜活的那一刹那,并以最恰当的文字封存之。如此,方不负古人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锤炼之功,亦能让自己在浮世中,留存一片心灵的栖居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