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读有苏古诗《游山西村》有感
一、山重水复疑无路
清晨醒来,窗外薄雾氤氲。我照例从书架上取出那本泛黄的《有苏诗选》,随手翻到《游山西村》这一页。虽然已经诵读过无数遍,但每次重读,总能有新的体会。"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",开篇就勾勒出一幅淳朴热情的农家待客图。有苏先生笔下的山西村,不是那个黄土高原的山西省,而是指山峦西侧的小村落。这让我想起童年在外婆家的时光,每逢客人来访,外婆总是倾其所有,把最珍贵的腊肉、最醇的米酒都端上桌。
诗中"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"这两句,堪称千古绝唱。这不仅是描绘山水之景,更是道出了人生哲理。回想自己这些年来遇到的困境,何尝不是如此?大学刚毕业时,投递了数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,正当绝望之际,却意外收到了现在单位的录用通知。这不正是"柳暗花明又一村"的真实写照吗?
二、箫鼓追随春社近
诗的第三联"箫鼓追随春社近,衣冠简朴古风存",让我联想到去年春天在皖南古村落的见闻。那天恰逢春社日,村民们抬着神像巡游,锣鼓喧天,旌旗招展。老人们穿着传统的蓝印花布衣裳,虽然简朴,却保持着最本真的民俗风貌。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,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。
有苏先生虽然生活在千百年前,但他对民间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,让这首诗穿越时空,依然鲜活生动。我记得当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塾师说过:"现在的年轻人总想着往外跑,却不知道最宝贵的文化根脉就在自己家乡。"这句话与有苏诗中的"衣冠简朴古风存"遥相呼应,令人深思。
三、从今若许闲乘月
最后一句"从今若许闲乘月,拄杖无时夜叩门",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眷恋。这种闲适自在的心境,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几乎成了一种奢侈。我们总是被各种 deadlines 推着走,忙着赶地铁、赶项目、赶进度,却很少停下来欣赏头顶的明月。
去年秋天,我特意休假回到老家,晚上陪着父亲在院子里喝茶赏月。父亲指着天上的明月说:"这月亮和有苏先生看到的那个是同一个呢。"那一刻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"古今同一月"。虽然时代在变,但人对自然、对家园的情感是相通的。有苏先生通过这首诗,为我们留下了一把开启心灵故乡的钥匙。
结语
重读《游山西村》,不仅是一次文学欣赏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。有苏先生用他特有的笔触,将山水之美、人情之淳、哲理之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。这首诗告诉我们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对传统文化的珍视、对人生困境的豁达,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价值。或许,这就是古典诗词永恒的魅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