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中的絮语:一篇适合朗诵的小散文日记
一、熹微初醒时
晨光如薄纱般漫过窗棂,在书桌的墨水瓶上投下一道纤柔的蓝影。我坐在藤椅里,笔尖轻触纸页的沙沙声,竟与窗外梧桐叶的窸窣形成奇妙的二重奏。这已是连续第七日清晨五时三刻自然醒转,仿佛身体里住着个守时的更夫,总在鸟雀未鸣时便将我轻轻推入清醒的国度。
露水与墨痕
蘸水钢笔在稿纸上行走时,总让我想起儿时在祖母家廊下用树枝描摹雨痕的旧事。那时总以为文字是有重量的,不然何以每个字落在纸上都会晕开细小的纤维涟漪?而今钢笔尖流淌出的蓝黑色小溪,依然保持着与露珠相似的澄澈——这是独属于清晨书写的特权,夜色沉淀后的思绪格外晶莹。
二、时光褶皱里的光尘
昨日整理旧匣,发现十七岁的日记本里夹着干枯的玉兰花瓣。脆薄如纸的乳白色瓣片上,褪色的钢笔字迹仍依稀可辨:「三月廿一,晨雨初霁,拾得落花如雪。」忽然惊觉这般郑重其事对待晨曦光景的习惯,竟已持续了整整十年。那时总爱在升旗仪式前躲在礼堂后座写几行诗,如今在晨会开始前于办公室角落记录晨光,本质上仍是同一种仪式。
有人说晨间书写是與自我的对谈,我却觉得更像是在时间经纬线上刺绣。每个拂晓都是崭新的布帛,昨夜种种纷乱思绪如乱线缠绕,唯有用笔尖慢慢挑开、捋顺,才能绣出今日第一朵完整的花样。而朗诵这些文字时,声音便成了穿引光阴的银针。
三、晨诵者的馈赠
今早特意录下朗读日记的片段,声波曲线在屏幕上起伏如山峦。才发现平静的叙述里藏着那么多情绪的波谷与波峰——念到「厨房飘来咖啡香」时声线微微上扬,读到「昨日未完成的遗憾」处气息陡然沉涩。原来声音比文字更诚实,它忠实地复刻了晨光中每个细微的悸动。
忽然理解为何古人总要晨起吟诵诗文。不仅因为万籁俱寂的清晨最宜琢磨音律,更因朝霞有着神奇的滤音之能:它滤去尘世杂响,只留下语言最本真的韵律。当第一个字从唇齿间诞生时,仿佛能看见音波裹着曦光在空气中荡开涟漪,惊动了漂浮的微尘,却让心绪愈加沉静。
四、朝露未晞时
写完最后一行时,阳光恰好移到了墨水瓶右侧的青铜镇纸上。那只塑造成青鸟形状的镇纸是故人所赠,翅羽总在特定角度的光照下泛起流金般的光泽。忽然想起某位诗人说过:「每个清晨都是众神重新创世的时刻。」那么晨间的书写,或许就是凡人参与创世的方式:用文字固定流动的时光,用声音唤醒沉睡的美。
合上日记本时,窗外的云朵已染上淡淡的金边。今日的晨间絮语即将汇入日常生活的洪流,但这些被文字留住的时刻,会像被封存在琥珀里的露珠,永远保持着清晨特有的清新与明亮。明日拂晓,当第一缕光再度掠过窗台,墨水瓶盖开启的轻响,又将开启新一轮与晨曦的温柔对谈。
周作人散文在家常絮语中,重谈文史,描慕风物 细究人情物理
周作人的散文创作,大体有“人事的评论”和以抒情、记叙为主的“美文”这两类。相应地,也就出现了“浮躁凌厉”和“平和冲淡”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。每种风格又各有自身的特点,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。 (一)浮躁凌厉 所谓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“关于人事的评论”中显得很明显。这又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。在当时的文艺界中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