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春风拂面忆放风筝古诗,纸鸢飞舞寄童趣

春风拂面忆放风筝古诗,纸鸢飞舞寄童趣

三月日记

清晨推开窗,一缕裹着青草香的春风迎面扑来。远处广场上传来孩童的笑闹声,抬眼望去,几只彩蝶般的风筝正颤巍巍攀上蓝天。这景象倏然勾起记忆里那首《放风筝古诗》:"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"

古诗里的风筝情结

唐代诗人高鼎笔下"草长莺飞二月天"的画卷,此刻竟在钢筋森林间重现。古人将风筝称作"纸鸢",诗中"拂堤杨柳醉春烟"的意境,与今日广场边摇曳的新柳何其相似。记得小学课本里还有首《村居》:"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。"那些镶嵌在诗句里的风筝线,串起了千年不变的春日欢愉。

风筝线牵动的记忆

翻出抽屉里褪色的燕子风筝,竹骨上还留着父亲当年用砂纸打磨的痕迹。记得他总说:"风筝要逆风才能起飞,就像人生。"那时不懂,只顾着在《放风筝古诗》的朗诵声里,追着七彩尾巴的风筝疯跑。如今再读"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",忽然懂得古人借风筝寄托的凌云之志。

广场上的现代风筝图

下午特意带着笔记本去广场观察。穿汉服的小姑娘放着敦煌壁画造型的风筝,银发老人则专注操控着百米长的蜈蚣风筝。最动人的是位母亲,她握着孩子的小手教放风筝,轻声念着:"碧落秋方静,腾空力尚微..."这场景让我想起《放风筝古诗》中"依稀似曲才堪听,又被风吹别调中"的雅趣。

归家路上,斜阳给风筝镀上金边。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爱将心事系于纸鸢——那些"轻于柳絮重于霜"的愁思,终会随着断线的风筝,化作天边的云彩。今夜准备重读《风筝赋》,在"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"的描写里,继续追寻千年风筝文化的脉络。

暮色中,仍有不甘降落的风筝在云端徘徊,像极了不肯散场的童年。突然涌起写首小诗的冲动:"东风解冻纸鸢喧,一线牵动古今魂。莫道彩翼无根蒂,诗意栖居在青云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