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——三首古诗中的春日感怀日记

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晴

清晨推开窗时,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中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:"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"这抹新绿仿佛带着千年文人的叹息,轻轻拂过我的书桌。

一、草木知春不久归

小区里的樱花树已绽出粉白花苞,令我想起韩愈《晚春》中"草木知春不久归"的警醒。去年此时还在居家隔离,今年终于能触摸到带着露水的花瓣。用手机拍下晨光中的花枝时,邻居家五岁的孩子突然跑来,踮脚将一朵蒲公英别在我衣领上——这大概就是"百般红紫斗芳菲"的鲜活注解。

二、小楼一夜听春雨

午后在图书馆重读陆游《临安春雨初霁》,"小楼一夜听春雨"的意境与昨夜经历奇妙重合。凌晨三点被雨声惊醒,发现楼下便利店仍亮着灯,外卖小哥正借着屋檐整理餐箱。玻璃上的雨痕将霓虹灯光折射成"深巷明朝卖杏花"的朦胧光影,现代都市的夜雨图卷竟与八百年前的江南产生了共鸣。

三、此情可待成追忆

傍晚整理旧物时,在高中日记本里发现夹着的干枯银杏叶。李商隐《锦瑟》中"此情可待成追忆"的怅惘突然变得具体,那片叶子是高考前好友夹在鼓励信里的。当时我们在教学楼天台背诵"只是当时已惘然",如今她已在异国攻读植物学。视频通话时,她实验室窗外的枫树正抽新芽,两个半球的距离间,春天完成了一场奇妙的接力。

临睡前,阳台上突然传来清脆声响。原来是白天孩子送的蒲公英种子,乘着夜风撞响了风铃。这让我想起苏轼"春宵一刻值千金"的咏叹,遂披衣起身,在日记本上补完最后一行:古诗里的春天从未远去,它只是化作千万种模样,住在每个认真生活的人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