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春蚕到死丝方尽——记恩师古诗课有感

春蚕到死丝方尽——记恩师古诗课有感

一、晨光中的吟诵声

清晨的教室浮动着细碎的金色尘埃,李老师捧着泛黄的诗集立于讲台,用他特有的抑扬顿挫念起李商隐的《无题》:"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..."粉笔灰染白了他的袖口,而他的声音却像初春的溪流,漫过我们尚未苏醒的心灵。窗外梧桐树的新叶正透光颤动,仿佛也应和着千年诗句的韵律。

二、丝尽的温度

讲到"春蚕"句时,老师忽然停下提问:"你们可知蚕吐尽最后一寸丝时,茧内是怎样的光景?"他随即自答:"那竟是温暖的。蚕用生命编织的茧,既是他人的衣帛,也是自己永恒的归宿。"他展开一幅江南养蚕图,告诉我们他幼时曾见母亲在油灯下剥茧抽丝,那些晶莹的丝线在灼热水中舒展时,像极了老师批改作业时纸上流淌的红色笔迹。

(一)丝缕成锦的奥秘

老师让我们传观真正的蚕茧,那枚米黄色的茧子在掌心轻若云朵。"每根丝只有0.02毫米,却要缠绕三千米以上。"他说话时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微光,"就像我们每天背诵的每个字,写的每篇作文,看似微弱,终将织成思想的锦绣。"

三、烛泪凝成的星光

午后雷雨忽至,停电的教室里老师点燃蜡烛继续讲课。烛光在他斑白的鬓角跳跃,他笑指烛台说:"古人没有电灯,学子们便是借着这样的光读书。蜡炬成灰固然悲壮,但你们看——"他让我们观察烛泪凝固的形态,"每一滴泪痕都像星辰的轨迹,照亮过黑暗便不算枉然。"

雨声中他讲述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生涯,最穷困时用报纸练毛笔字,用红砖块当粉笔,但始终保持着每周背诵一首古诗的习惯。"诗歌是另一种烛火,"他说,"只要还有人传诵,文明就不会断绝。"

四、成灰处的春泥

放学时雨过天晴,老师指着花坛落花吟起龚自珍的诗:"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"他轻轻将蜡炬残骸埋入泥土,这个动作突然让我顿悟——原来春蚕丝尽、蜡炬成灰之后,并非终结而是转化。那些批改作业至深夜的身影,那些不厌其烦的讲解,都像蚕丝般织进我们生命的经纬,如烛泪般浇灌着精神的成长。

暮色中望着老师携诗集远去的背影,忽然明白古诗不在书页间,而在这些将生命熬成灯油的身影里。当我们在某个未来时刻忽然念出"春蚕到死丝方尽",那便是文明之火最动人的传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