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
四月十二日 晴
清晨被一阵清脆的鸟鸣唤醒,忽然想起孟浩然的诗句"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"。推开窗户,只见三五只麻雀在梧桐枝头跳跃,阳光透过新叶的缝隙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晨间的交响乐
坐在书桌前,我仔细聆听这场自然的音乐会。麻雀的"啾啾"声像跳动的音符,远处布谷鸟的"咕咕"声则像低音部的和声。忽然一只喜鹊掠过窗前,黑白相间的尾羽划出优美的弧线,它落在对面的屋檐上,歪着头打量我,仿佛在问:"人类,你可懂得我们的语言?"
最令我惊喜的是发现一对白头鹎在筑巢。它们衔着细枝和草茎,在香樟树的枝桠间忙碌。雄鸟羽毛鲜亮,头顶那撮白羽像戴了顶小帽子;雌鸟则显得朴素许多,但筑巢的动作格外灵巧。
午后的沉思
午后翻阅《唐诗三百首》,发现古人笔下多有咏鸟之作。杜甫写"两个黄鹂鸣翠柳",王维吟"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",这些诗句突然都有了鲜活的生命。我忽然明白,千百年来,人类与飞鸟的对话从未间断。
傍晚时分,鸟鸣渐稀。只有几只晚归的燕子还在空中捕食飞虫,它们剪刀似的尾翼在暮色中划出优美的轨迹。今日方知,鸟语不仅是自然的馈赠,更是生命的诗行。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天,期待明日再闻"处处啼鸟"的晨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