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春江花月夜日记:独坐江畔的千年对白

2023年4月15日 晴

暮色四合时,我带着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来到江边。耳机里循环着古筝版的《渔舟唱晚》,但真正萦绕耳畔的,却是那句"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"的千古天问。

一、潮水与月光

江水比想象中湍急,浪花拍打堤岸的节奏,竟与诗中"滟滟随波千万里"的描写分毫不差。对岸新区的霓虹倒映在水面,恍惚间与"空里流霜不觉飞"的意境重叠。我忽然理解为何古人总将"江月"并提——当碎银般的月光在波纹间流转时,确实像有无数个月亮在呼吸。

二、时间的褶皱

手机显示20:17分,月亮刚从电视塔后探出头。想起去年此时在敦煌看悬泉置汉简,两千年前的戍卒也在记录:"四月辛酉,月出时。"此刻我与古人共享同一个月亮,就像诗中"不知江月待何人"的留白,让不同时空的我们得以在月光里相逢。

"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"
突然有夜鹭掠过水面,惊起一圈涟漪

三、现代人的江月

游轮鸣笛声打断思绪,甲板上举着自拍杆的游客们,与诗中"谁家今夜扁舟子"形成奇妙对照。打开朋友圈,发现三小时前有位画家朋友发了九宫格:水墨风格的江景配上"此时相望不相闻"的题跋。原来我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,回应着那轮唐朝的月亮。

归途经过二十四小时便利店,冷藏柜的玻璃映出我的身影与月亮重叠。突然想起去年在故宫看"照见天地心"展览时,那方刻着"江天一色无纤尘"的砚台。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就像此刻我备忘录里正在生长的文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