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春望词中忆故王

春望词中忆故王

四月日记

晨起推窗,东风裹着细雨拂面,忽然想起杜甫《春望》里那句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。诗中无“王”字,却字字泣血,尽是失王之痛。长安城的春日,草木疯长,人心荒芜。那位曾经睥睨天下的君王,此刻正仓皇西奔,留下的,是一个破碎的河山,和无数望眼欲穿的子民。

一、草木深处的叹息

午后漫步至城郊废弃的园子,这里曾是一处官家别苑。如今野草蔓生,高及人膝,几株野桃树兀自开着惨淡的花。踩在湿滑的青石板上,我想象着千年前的长安,是否也有这样一个园子,在战火过后,只剩下草木无知无觉地生长。杜甫看到的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,并非矫情。当天地间的秩序因王的缺席而崩塌,连花鸟都沾染了人的惊惶与哀戚。王,是秩序的象征,是社稷的锚点。失了王,山河虽在,却已是无主之地;春色虽浓,却再无赏春之人。

二、家书抵万金的重量

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这句诗小时候背诵,只觉对仗工整,如今才嚼出其中的苦涩。傍晚收到一位远行友人的电邮,报说一切平安。瞬间的安心,竟让我眼眶微热。在通讯即时的今天,我们已难体会“抵万金”的焦灼与珍贵。那份珍贵,源于乱世之中对“王”所维系的那个和平世界的全部眷恋。能安然提笔写一封家书,意味着王师仍在,秩序未泯,生活还有盼头。那万金不换的,何止是笔墨,更是对重回“王化”之下、太平岁月的全部渴望。

三、白头更短的遥望

诗的结尾,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,是一位诗人,也是一个时代人民的肖像。他不断遥望,不断搔首,将焦虑与期盼都刻在了身体发肤之上。王的踪迹,成了所有人目光的焦点,牵动着所有人的命运。我的书桌上,摆着一尊小小的、古朴的青铜鼎复制品,上面有模糊的兽纹。我时常触摸它冰凉的表面,试图感受那远古“王权”的庄重与威严。它提醒我,今日我能安然在此读书、写作,记录春日感怀,皆因我们身处一个“王”道昌明、秩序井然的时代。这并非指某个具体的帝王,而是一种象征——一种能让人心安定、让书信可达、让草木只为装点春色而生的强大秩序。

雨已停歇,夕阳给湿漉漉的天地镀上一层金边。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,车流如织,一片和平年代的勃勃生机。我再次默念《春望》,诗中的荒芜与伤痛,反而更深刻地照亮了此刻安宁的来之不易。那诗中无“王”而忆王的深沉情感,最终让我们懂得,何为家国,何为珍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