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春暮蛙声里

春暮蛙声里

芒种前第三日琐记

昨夜忽闻蛙鸣,如远鼓初叩窗棂。推窗不见其形,唯见月华流转,为庭中老槐披霜。蓦然忆起范成大"薄暮蛙声连晓闹"之句,方才惊觉时已入仲夏。

动物古诗钩沉

历代诗人观蛙,各有妙趣。唐人章孝标写"田家无五行,水旱卜蛙声",是以蛙为气象先知;宋人赵师秀"黄梅时节家家雨,青草池塘处处蛙",竟将聒噪化作诗意。最妙是辛弃疾"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",这田间鼓手竟成了丰饶的颂者。

晨起循声至后塘,见浮萍间墨玉般的身影倏忽隐现。它们踞坐莲叶,颌下白膜鼓动如风中旗,每发声则周身震颤,竟有庄周所言"怒其臂以当车辙"的执拗。忽有稚子掷石入水,群蛙顿寂,不过片刻又试探着重新响起,先是一只,继而三五应和,终成恢弘合唱。

生态启示录

母亲说幼时蛙声如沸,而今十存其三。农药漫漶、水体浑浊,这些古诗词里的常客竟渐成稀客。想起《礼记》载"孟夏之月,蝼蝈鸣",古人以蛙声为物候坐标,而今人唯赖空调外机轰鸣辨四季,不觉怅然。

日暮时携侄女观蛙,小童惊呼:"青蛙王子!"童言天真,却暗合生态链的隐喻——若蛙声绝响,害虫猖獗,稻穗低垂时还有谁来说丰年?返屋录下蛙声数段,存于手机命名为《辛弃疾听过的那片》。

夜读《动物古诗笺注》,见白居易咏蛙诗云:"池水汪汪蛙嘒嘒,薜萝深处是人家。"千年前月色与今宵原无二致,蛙声却渐稀薄。掩卷沉思:文明的刻度,或许该以能否听见蛙声丈量。

蛙声又起,如古琴轮指,急雨敲荷。在这机械复制的时代,尚有自然天籁不收费地演出,幸甚至哉。且学东坡"偶听蛙鼓请长缨",以耳为网,打捞这渐逝的声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