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晓随笔:一夜风雨后,花落知多少
晨起所见
昨夜枕畔,风声雨声不绝于耳,时而淅淅沥沥,时而噼啪作响,竟不知是何时入眠。今晨推窗,一股混合着泥土与草木清香的湿润空气扑面而来,院中的景象却令我怔住了。
那棵昨日还繁花似锦、引来无数蜂蝶的樱树,此刻已是另一番光景。粉白的花瓣零落一地,仿佛给翠绿的草地铺上了一层浅绯色的绒毯。树枝上变得疏朗了许多,残存的花朵带着水珠,在微风中轻轻颤动着,显得格外脆弱而又倔强。
时光之思
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孟浩然这十个字,小时候背诵只觉顺口,如今立在窗前,才真正咀嚼出其中况味。这“知多少”问得真是巧妙,它既是清晨醒来面对狼藉园圃时一声具体的惊叹与怜惜,又何尝不是对无情时光、对人生中所有无声消逝之事物的一种广泛叩问?我们究竟知道多少呢?知道时光是如何一寸寸偷走父母的青丝?知道梦想是如何在现实的风雨中悄无声息地凋零了几瓣?又知道每一次看似寻常的告别里,究竟埋藏着多少永不再来的瞬间?
逝与留的辩证
然而,凋零并非彻底的终结。我俯身拾起一瓣落花,触感冰凉而柔软。它离开了枝头,获得了另一种存在。它将成为泥土的一部分,去滋养明年的新蕊。这像极了我们的记忆与写作。日记的意义,或许就在于此——对抗遗忘,将那些即将或已经飘落于时间风雨中的情感与故事,轻轻接住,压在记忆的书页里。文字,便是我们对抗“花落知多少”之憾的微小努力。我们无法阻止凋零,但可以选择记住它曾经的盛放。
记得去年此时,我也曾记录过园中的花开。翻看那篇日记,当时的心情、阳光的温度、甚至偶然飞过的一只鸟,都重新变得清晰。文字留住了那个春天的碎片,让它得以在另一个春天里,与当下的景象重叠、对话。这便是书写的力量,它让逝去的时光以另一种方式存活下来。
当下的记录
于是,我回到书桌前,决定写下这个早晨。记录这风雨后的宁静,记录这满地的落英,记录这由一句古诗引发的、关于逝去与珍惜的漫想。我不可能数清昨夜究竟吹落了多少花朵,但我可以用文字描绘出它们此刻静卧于地的模样。这并非徒劳的多愁善感,而是一种深情的凝望与接纳。接纳生命自然的节律——盛放与凋谢,得到与失去。
窗外,微风拂过,又有几片花瓣悄然飘落。它们旋转、舞蹈,以最轻盈的姿态完成最后的演出。我忽然觉得,这“花落知多少”的答案,或许并不在于一个确切的数字,而在于我们是否曾真正地看见过、倾听过、珍惜过。只要有一个瞬间,我们为它的美丽而心动,为它的消逝而感慨,那么,这朵花就没有白白开放,也没有白白凋零。而我的这篇日记,便是对那无数未知落花的一份致敬与答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