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春晓记趣

晨光微熹时

昨夜雨疏风骤,今晨推窗竟见《春晓》中"春眠不觉晓"的景致活现眼前。檐角残留的雨滴将晨曦折射成七彩光斑,院角那株老梨树不知何时已缀满新雪般的花朵,几只麻雀在枝桠间跳窜,震落的花瓣随风飘进砚台,恰似给未写完的日记添了枚天然笺注。

草木有本心

踩着湿润的泥土走向后院,发现去年随手插下的蔷薇枝条已抽出三寸新芽。这让我想起孟浩然的诗句本写"处处闻啼鸟",此刻却见两只白头鹎正在啄食枇杷果,它们脖颈转动的姿态,像极了小时候用的钢笔尖在稿纸上划出的弧度。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总将笔墨与自然并提——原来天地本就是最生动的作文簿。

午后茶烟绿

泡了杯明前龙井,看茶叶在玻璃杯中舒展如柳叶初绽。书案上摊开的日记本还停留在前日写的:"作文当如草木生长,不必刻意求工"。此刻阳光穿过窗棂,在纸面投下菱形的光斑,仿佛给这行字镀了金边。忽然听见巷口传来卖花声,那拖着长调的"栀子花——白兰花——",竟与童年记忆里的叫卖声分毫不差。

夜来风雨声

傍晚时风云突变,急雨敲打瓦片的声音让我想起小学语文老师教的拟声词练习。翻出泛黄的作文本,当年用红笔圈出的"淅沥沥""叮咚咚"此刻正在窗外交响。突然领悟到《春晓》最妙处正在未写完的后半句——"花落知多少"的留白,恰似日记本里那些等待填补的空白页。雨停后,月光把梨花的影子映在墙上,恍若一篇会呼吸的散文。

合上日记本时,墨迹未干的最后一页写着:文字终究是自然的摹本,真正的佳作永远生长在春风里,等待有心人用五感去采撷。就像此刻屋檐坠下的水珠,正把星光编成项链,献给苏醒的大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