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晓》寻春日记
三月二十日 微雨初霁
清晨在啾啾鸟鸣中醒来,蓦然想起孟浩然的「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」,推窗望去,昨夜风雨痕迹犹在,几片粉白花瓣沾着水珠贴在青石板上,恰应了诗中「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」的意境。我忽然生出踏访诗境的念头,想看看千年前的春晓,在今朝究竟是何模样。
一、林间闻啼鸟
信步至城郊竹林时,晨雾尚未散尽。竹叶尖悬着剔透露珠,每走几步便簌簌滴落肩头。忽然一阵清脆鸣叫自林深处传来,循声望去,只见三五只绣眼鸟在枝杈间跳跃,嫩黄胸脯拂过新抽的竹芽。这景象令我想起王维的「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」,虽无月色,但晨光中鸟鸣更显清越。一位捧着相机的老者轻声告诉我,这些鸟儿是昨夜春雨后才多起来的,「春雨润万物,鸟雀最知时」他笑言道,手中镜头正捕捉到两只相互梳羽的麻雀。
二、溪畔问落花
穿过竹林渐闻潺潺水声,一条溪流闪着银光蜿蜒而出。岸边的晚樱果然落红成阵,粉白花瓣在溪面上聚成流动花毯,不时有花瓣打着旋没入漩涡。蹲身掬水时发现格外有趣的现象:那些完整的花朵多浮于水面,而残缺花瓣则沉得快些——难怪古人总说「落花流水春去也」,原来花的浮沉竟暗合生命荣枯。忽见几个孩童拿着网兜跑来,争相捞取花瓣说要制「春香包」,银铃般的笑声惊起岸边白鹭,扑棱棱掠出水纹一圈圈荡开。
三、山寺遇耕人
沿溪行至山脚,意外发现荒废多年的小寺竟有炊烟升起。守庙的老僧正在院中翻整菜畦,新翻的黑土里钻出嫩绿芽尖。「施主来得巧」他指着墙角一株桃树,「昨夜风雨打落大半,偏这向阳的枝子留着七八朵」。顺着他枯瘦的手指望去,果然见几朵桃花承着露珠颤巍巍绽放。老僧舀起一瓢雨水浇灌树根时喃喃道:「落花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呵」。忽然明白孟浩然笔下花落未必伤春,或许正是这般生生不息的禅意。
四、归途拾春色
返程时日头已升得老高,阳光将雨后万物蒸出清甜气息。路过田埂看见农人驾着耕牛犁地,黝黑泥浪中翻出星点野荠菜,几个村妇笑着采摘。她们鬓边沾着草屑,布鞋陷在泥里却浑不在意,篮子里春色愈堆愈满。忽然了悟「春晓」之妙不在伤怀,而在于听见生命苏醒的喧哗——鸟鸣、花开、泥融、水涨,连同人间烟火气,都化作生生不息的交响。归家展纸磨墨时,窗外又有新燕掠过,带着春泥飞向檐下旧巢。
今日记此春游,非为伤逝,惟愿岁岁春晓皆能如此日般,于细微处见得天地大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