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廿八日 晴
清晨路过小区的人工湖时,忽见几只白鹅在粼粼波光中游弋,颈项弯曲的弧度与记忆中《古诗鹅鹅鹅》的描述分毫不差。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祖父握着我的小手,在泛黄的诗册上逐字指读的场景。
一、羽翼划开的童年
鹅群突然振翅,水珠在空中划出银线。记得祖父解释"曲项向天歌"时,总会夸张地仰起脖子学鹅叫,花白胡子跟着颤动。那时我觉得"白毛浮绿水"的描写太过直白,如今亲眼见到晨光中雪羽映着碧波,方知古人观察之精微。
"红掌拨清波"的动态此刻就在眼前上演。橙红色的蹼像小桨般规律划动,身后拖出细碎的涟漪,与柳枝投在水面的倒影交织成流动的网格。
二、文字里的生命律动
坐在湖边长椅上,翻开手机里保存的《咏鹅》全诗。短短十八字竟能构建如此鲜活的画面:听觉上"向天歌"的嘹亮,视觉上"白毛""绿水""红掌"的配色,触觉上"清波"的凉意。骆宾王七岁时的观察力,让千年后的都市人依然能通过文字触摸到那份生机。
忽然理解为何这首诗能成为无数人的启蒙读物。它像一扇神奇的窗户,推开就能看见最本真的自然之美。当年觉得拗口的"鹅鹅鹅"开头,现在品来恰似雏鸟初啼般的稚拙可爱。
三、湖畔的时空对话
喂食的老人告诉我,这群鹅已在湖里生活了六年。它们或许不知道,自己正重复着千年前祖先的动作轨迹。当某只鹅突然伸长脖子发出"嘎——"的鸣叫时,恍惚间仿佛听见小骆宾王在唐朝的池塘边发出的惊叹。
归途经过儿童活动区,听见有母亲在教孩子背诗。稚嫩的"鹅鹅鹅"飘过来,与记忆中的声音重叠。这首看似简单的童谣,原来一直在编织着代际间的文化纽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