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日偶成》中的春与秋
一则关于时光流转的日记
今日重读程颢的《春日偶成》:“云淡风轻近午天,傍花随柳过前川。时人不识余心乐,将谓偷闲学少年。”短短二十八字,却像一扇窗,让我窥见了古人眼中的春秋,也照见了自己心中的四季流转。
诗中的“云淡风轻”,是春的典型注脚。那是一种轻盈、明媚、充满生机的气息。我合上书页,望向窗外,此时的春色正与诗境相合。杨柳依依,嫩绿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舞,恰似“傍花随柳”的画面。院里的桃花开得正盛,粉白的花瓣簇拥在枝头,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午后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,洒在身上,让人不由得生出几分“近午天”的闲适。此刻,我仿佛与千年前的诗人共享同一片春色,同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。
然而,诗的末句“将谓偷闲学少年”,却让我思绪飘向了秋。少年心性,固然如春般蓬勃、无畏,但人生的四季,终会轮转至秋。秋,在古诗中常是“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”的景象,带着凋零、成熟与淡淡的哀愁。但程颢的诗,却以一种超然的“乐”,将春的生机与秋的旷达巧妙地连接了起来。他的“乐”,并非仅是沉醉于春光的浮浅欢愉,更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透与从容,是知天命而后获的内心宁静。这种乐,既属于万物生长的春,也属于硕果累累的秋。
春与秋的对话
于是,在这首描写春日的诗里,我读出了春秋的辩证。春是生命的开端,是希望的象征;秋则是生命的沉淀,是智慧的收获。没有春的萌发,便无秋的丰硕;没有秋的积淀,春的生机也易流于浮泛。我们常将“春秋”连用,代指岁月、光阴,正是因为这两季最足以代表生命的完整周期——萌发与成熟,绽放与收获,喧嚣与沉静。
反观自身,我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?曾有年少时如春日般的雄心壮志,渴望快意人生,看尽长安花。如今,岁月渐长,添了几分秋意,开始懂得欣赏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淡泊,追求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的会心一笑。这并非消沉,而是生命层次的丰富。我开始学会在春日的忙碌中偷取一份闲适,在秋日的寂寥中珍藏一份温热。
心境的四季
真正的“余心乐”,或许就在于能超越物理时间的束缚,让心境同时拥有春的活力与秋的深邃。无论外界是“繁枝容易纷纷落”的春尽,还是“枫叶荻花秋瑟瑟”的秋深,内心都能保持一份平和与喜悦。这便是我从这首古诗中领悟到的日记主题:我们记录生活,不仅是记录外在景物的变迁,更是记录内心四季的成长与调和。
窗外,夕阳为云朵镀上了金边,一日又将过去。春光明媚,终会走向秋高气爽,但诗中那份“识心乐”的智慧,却可以穿越千年,成为永恒。愿我能在生活的每一个“春秋”里,既不忘少年般的热情与好奇,也能拥有智者般的从容与安然。如此,方不负这大好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