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学古诗:春日读诗偶记
晨光中的诗意邂逅
清晨推窗,见院中桃花初绽,忽忆起王维《辋川集》中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”之句。虽时令不同,然诗中那份静谧与眼前春光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易学古诗之道,贵在将经典意象与当下感悟相融,遂取《唐诗三百首》置于石案,任春风翻页。
易解古诗三境界
第一境曰“字面通读”:如杜甫“两个黄鹂鸣翠柳”,先明其绘景之工;第二境曰“典故溯源”:查考“青蝇”在《诗经》中喻谗言,方懂李白“楚国青蝇何太多”之愤;第三境曰“情景再造”:今日见孩童扑蝶,顿悟杨万里“儿童急走追黄蝶”的鲜活。此三层递进,正是易学古诗之精髓。
午后品诗录
案头摊开《李商隐诗选》,其《锦瑟》颔联“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”令我怔忡良久。取朱笔批注:“易学古诗非死记硬背,当如庄周梦蝶,物我两忘。今见紫藤垂落,方知‘春心’原是万物共情。”遂折藤枝夹入书页为签。
暮色里的创作尝试
黄昏时仿乐府体作新诗:
“东风吹絮过短墙,斜照移花上旧廊。易得古诗三分味,难写今春一段香。”
虽平仄未工,然得古人“感物吟志”之趣。易学古诗终须落脚于创作,正如严羽《沧浪诗话》所言“诗道亦在妙悟”。
夜读札记
灯下重读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,方知古人“积学以储宝”之诫。今日所历,正合易学古诗三要:
- 晨观物象激活诗心
- 午研典故夯实根基
- 暮试创作贯通古今